十月二日下午,代表團自韶山抵達湖南瀏陽,開啟尋親之旅。瀏陽宗親熱情相待,當晚設宴共敘血脈親情。宴席間,宗親張英科的另一個身份引人關注:他不僅是當地地產商,更是與妻子秦華冬共同創辦殘疾人托養機構“樂善家園”的慈善踐行者。

次日清晨,張英科邀宗親至家中早餐,席間談及夫妻二人九年來傾盡家財、負債百萬守護殘疾人群體的艱辛歷程。二零一六年,因張英科幼年失怙、受助成長的經歷,夫妻二人毅然創辦此機構;二零二二年,為達消防標準,他們舉債一百五十余萬元搬遷新址,甚至徒手挑磚運沙,雙手皴裂;如今,機構收托八十余名精神、智力及重度肢體殘疾人,每月承擔高額利息,卻始終堅守“托養一個人,解放一家人,幸福一群人”的誓言。
在張英科夫婦陪同下,張永勇一行走進樂善家園。兩千多平米的空間內,教室、廚房、手工勞動室、康復娛樂室、音樂才藝室等一應俱全,制度上墻,櫥窗規整,充滿溫情。雖因國慶假期學員已放假,但過往報道中記錄的“青蛙女孩”楊玲得到悉心照料七年、孩子們親切呼喚秦華冬為“秦媽媽”等故事,讓張永勇深感這里“不僅是托養中心,更是用愛與尊嚴筑起的家”。
深受觸動的張永勇當即決定,捐贈十件永脈醬酒支持樂善家園運營。他表示:“永脈集團深耕醬酒產業,但企業之魂在于傳承。不僅是技藝與血脈的傳承,更是善行與擔當的傳承。這些酒可用于家園招待愛心人士或義賣籌款,愿永脈的醇香化為支持公益的長河。”張英科接過捐贈時眼眶濕潤,坦言債務壓力下曾連八千元月息都難以籌措,宗親的捐贈不僅是物質幫助,更讓他們感到公益路上不孤單。
此次相遇,恰是商業成就與公益初心的交融縮影。張英科將地產收益大量投入助殘事業,張永勇則以“酒品即人品”為企業信條。二人剛認祖歸宗便因善結緣,張永勇感慨:“宗親之誼貴在同心同德。張英科夫婦讓我看到,成功的企業家更應是社會脊梁。”
三站 茶溪訪親 共話桑麻繪新圖
十月四日,代表團奔赴此次認祖歸宗的核心目的地之一——江西省高安市華林山鎮茶溪村。茶溪村,這個位于高安城區五十二公里外、面積八點八平方公里的村落,下轄七個自然村,擁有二百九十戶農戶、九百七十人,耕地一千六百一十七畝,山林高達一萬畝,森林覆蓋率百分之八十五,生態環境極佳。一九五八年,為支持國家興建上游湖水庫,茶溪村整體搬遷,展現了為國奉獻的精神。新世紀以來,該村快速發展,二零一九年在全鎮率先全面完成新農村建設,并成功幫助十戶建檔立卡貧困戶穩定脫貧。

這是一個林農相兼、多業并舉的活力鄉村。林木資源居華林山鎮之首,杉木林被村民譽為“堅挺的銀行”;獨特氣候、水源和土壤孕育的一季晚稻,成為市場青睞的“珍米”;敢闖敢干的茶溪人還積極發展汽運產業。
在茶溪村委,張永勇與同屬張氏宗親的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張勇華進行了長達一小時的親切交流。張勇華詳細介紹了茶溪村的資源稟賦、發展歷程與成就。張永勇對家鄉在美麗鄉村建設和脫貧攻堅中取得的顯著成績表示贊賞,并動情表示:“瑪瑙、茶溪是我們先祖的故地,這份血脈親情永遠割舍不斷。作為從這片土地走出去的游子,我理應為先祖故地的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他明確表達了愿利用自身資源和平臺,助力茶溪村的特色珍米、林產品等優質農副產品走出大山、拓寬銷路,為家鄉鄉村振興“助一臂之力”。雙方互加微信,建立了直接溝通橋梁,為后續合作奠定基礎。
高潮 瑪瑙歸宗 千年血脈終相連
十月五日,秋陽朗照,瑞氣盈門。江西省高安市龍潭鎮瑪瑙村張氏仕魁公祠內外,旌旗招展,氣氛莊重熱烈。張氏仕魁公誕辰一千二百四十周年暨貴州茅臺鎮后裔認祖歸宗典禮在此隆重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張氏宗親齊聚祖地,共同見證這場跨越八百余年時空的血脈重聚、文化賡續的歷史性時刻。

“我們回來了!”當貴州茅臺鎮張氏后裔代表張永勇手捧族譜,緩步走向祖祠主殿時,全場靜默,繼而爆發出雷鳴般掌聲。這一刻,距離其先祖張時龍、張文盛、張士和、張仁杰(張必元)等自贛入黔創業,已逾三百余年;追溯至始祖仕魁公自龍虎山遷居高安肇基,更已綿延一千二百四十載。
張永勇在發言中動情回憶尋根歷程。其家族自清代乾隆年間由茅臺遷至仁懷火石崗,世代經商,卻始終銘記“根在江西”祖訓。然因年代久遠、戰亂頻仍,族譜殘缺,家脈模糊,尤其對先祖在茅臺已有“天和號”商號卻未留下釀酒窖池深感困惑。

轉機始于二零二二年。在貴州仁懷文史專家穆升凡幫助下,張永勇意外發現家族歷代經商,竟與“王茅”創始人王振發有深厚淵源。據史料及王氏后人口述,王振發早年流落茅臺,被張氏先祖張禮榮收留并招為上門女婿。張禮榮去世后,將“天和號”全權托付王振發經營。自此,“王茅”崛起,張氏則漸出酒業主流。這一發現揭示:張氏實為茅臺醬香酒早期發展的奠基者之一。
循著先祖經營藥材、鹽業足跡,張永勇將目光投向歷史上著名的“藥都”江西樟樹。在當地宗親協助下,他發現張氏先祖將樟樹中藥炮制術帶入黔地線索,并獲悉“贛南張姓多出自龍虎山天師府”。二零二五年,在高安張愛民、張太平等宗親鼎力支持下,歷時數百小時的族譜比對工程啟動。瑪瑙張氏宗親理事會嚴密考證后確認:貴州茅臺鎮張氏,確為龍虎山第十八代天師張士元(字仲良)之后、唐代遷居高安的始祖仕魁公嫡系后裔,屬“金、玉、滿、堂”四房中的“堂公”一脈。
此結論不僅填補家族歷史空白,更與國史互證。《明史》載永川知縣張時照曾聯合“五司七姓”狀告播州土司楊應龍,引發“平播之役”。張永勇族譜顯示,其先祖張時龍正是張時教堂兄弟。借此歷史契機,張時龍率族人西進貴州,開啟張氏在黔北創業史,最終由第一百三十五世祖張仁杰(字必元)在茅臺創立“天和號”,奠定醬香酒業初基。清晰血脈鏈條浮現:龍虎山→高安瑪瑙→貴州仁懷,道脈、商脈、酒脈三線交織,成就跨越千年家族傳奇。

典禮在莊嚴氛圍中拉開帷幕。主持人以《道德經》“上善若水”為引,闡釋今日相聚是“水的記憶,回歸本源的史詩”。全體宗親起立,面向仕魁公及列祖列宗牌位行三鞠躬:一愿國泰民安、山河錦繡;二愿家族興旺、福澤綿長;三愿子孫孝賢、世代榮昌。
仕魁公宗祠理事會會長張太平宗長登臺講述先祖事跡。仕魁公為天師府“有子嗣教,余子外遷”制度下外遷支脈始祖,其“金、玉、滿、堂”四房開枝散葉,遍及湘鄂贛黔,傳至第一百四十二世,堪稱江南望族。
張永勇作為貴州后裔回歸代表,登臺分享尋根歷程,哽咽道:“幾十年來,我們一直在問自己:我們是誰?我們從哪里來?今天,我可以驕傲地說:我們是龍虎山天師后裔,是仕魁公的子孫,我們回家了!”發言激起全場共鳴,許多宗親眼含熱淚。

張愛民宗長正式宣讀考證報告,系統梳理貴州“堂公”后裔與高安瑪瑙張氏世系對應關系,引用族譜原文、地理遷移路徑、人物事件交叉驗證,邏輯嚴密,證據確鑿,宣布貴州茅臺鎮張氏確為仕魁公“堂公”房后裔。
最激動人心的族譜交接儀式到來。張永勇代表貴州支系,雙手捧泛黃家譜緩步走上主臺;老族長張開均宗長鄭重接過。兩位宗親的手緊緊相握,象征斷裂數百年的血脈此刻重新連接。舊譜與新修總譜并列,“仕魁公派下堂公房世系”字樣赫然。

張開均宗長莊嚴宣布:“自即日起,貴州茅臺鎮張氏堂公后裔正式歸宗入譜,永載宗冊,世代相傳!”全場掌聲雷動,歡呼不息。隨后,貴州后裔集體上前,向祖宗牌位行三鞠躬:一敬先祖,承血脈根脈,不忘來時路;二感宗族,續千年情誼,共敘一家親;三祈未來,愿世代和睦,同譜新篇章。禮成之時,天空放晴,陽光灑滿祠堂,仿佛天地為之動容。
續章 龍虎朝圣 道脈薪傳啟新程
十月五日,完成瑪瑙村歸宗大典后,作為道教祖庭龍虎山及上清古鎮道教文化創始人、祖天師張道陵后裔,張永勇攜團隊專程前往鷹潭市上清古鎮及龍虎山景區,展開尋根朝圣之旅。
深秋龍虎山,丹霞映翠,道韻悠長。十月六日上午,張永勇來到龍虎山景區正一道觀。在供奉先祖張道陵神像的主殿內,他肅立像前,凝視良久,整理衣冠后,極其虔敬地俯身跪拜。這一拜,承載著血脈后裔對開創先祖的無限追思與崇高敬意,更是對家族所傳承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根脈的深切認同與回歸。

當日下午,抵達素有“道教祖庭”之稱的天師府。作為天師后裔重返祖庭,張永勇神情莊重,緩步穿行于各殿堂,仔細聆聽道教歷史、天師傳承講解,對家族歷史遺跡與文物古跡表現出深厚親情與由衷敬仰。他親自選購新鮮水果供奉于先祖香案,并向功德箱投入善款,表達對祖庭維護與道脈傳承的支持。
十月七日上午,張永勇一行又前往天師祖廟及大上清宮參拜。在天師祖廟,他再次于歷代天師先祖神位及塑像前恭敬行禮、供奉祈福。大上清宮遺址的宏大規模,讓人想見昔日家族與道教的輝煌。作為后裔,張永勇在此駐足良久,感受歷史厚重與家族文化積淀。

整個朝圣過程,張永勇始終保持謙遜靜默,其團隊秩序井然,充分體現對宗教場所及家族文化的尊重。這份源于血脈、發自內心的虔誠,贏得了現場道士及游客贊嘆。
展望 天和復興 以商載道譜華章
歸宗不是終點,而是新征程起點。張永勇在歸宗典禮上強調:“我們歸來,是為了更好地出發。”他指出,先祖取商號“天和”,源自《莊子·天道》“與天和者,謂之天樂”,體現了道家“天人合一”核心理念。這種思想不僅融入商業經營,更深深烙印于釀酒工藝:“道法自然”——端午制曲、重陽下沙,嚴格遵循節氣;“均調元宇”——勾調技藝追求陰陽平衡、五味調和,是極致和諧藝術;“與人和者,謂之人樂”——誠信立業、仁愛待人,是家族經商根本準則。
如今,張永勇創立的永脈集團,正致力于弘揚“天和號”精神。他提出“古法為體,時義為用”發展理念,既堅守傳統手工釀造技藝,又引入現代管理與文化傳播手段,打造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高端醬酒品牌。他表示:“每一瓶‘永脈’醬酒,都不只是飲品,它是道脈的延續、藥都文明的結晶、江右商幫精神的載體,更是我們對先祖‘以商載道、以酒養民’理想的當代踐行。”

在訪談中,張永勇深入闡述了如何將“天人合一”思想具體運用于醬香酒釀造。他將其分解為“天時、地利、人和”:“敬天時”——嚴格遵循二十四節氣,端午制曲因天地陽氣最旺、微生物活躍,重陽下沙因秋高氣爽、河水清澈,順應天地節奏;“擇地利”——尊重茅臺鎮獨特盆地地形、紫紅泥、赤水河構成的微生態系統,酒廠布局考慮風向光照,堅持使用本地“紅纓子”糯高粱,契合傳統工藝;“致人和”——體現于對工藝的“守拙”,工匠用手感知溫度、用腳踩曲,保持內心“靜篤”,耐心等待時光沉淀,成就“無為而無不為”的境界。

典禮最后,全體宗親在老族長張開均帶領下,共同宣讀《張氏宗族公約》:尊祖敬宗,孝親睦鄰;誠信立身,勤儉持家;團結互助,共促發展;傳承家風,光耀宗族!誓言鏗鏘,響徹云霄。這不僅是對先祖承諾,更是對未來的宣言。
主持人總結道:“當國慶的歡歌遇上宗族的溫情,我們更深切地懂得:‘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她呼吁全體宗親銘記今日感動,以家風為魂,以血脈為紐,互幫互助,攜手前行。
隨著“典禮圓滿禮成”的宣告,傳統樂曲悠揚響起。宗親們合影留念,孩子們奔跑嬉戲,老人們含笑交談。此刻,根已歸處,脈已相連,魂已相守。

從龍虎山到茅臺河,從唐代仕魁公到今日萬千子孫,張氏家族用十二個世紀書寫了一部關于信仰、奮斗與回歸的壯麗詩篇。而今,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以張永勇為代表的張氏后人,將以“天和”為名,繼續行走在這條永不斷裂的“永脈”之上,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煥發更加璀璨的光芒。此次江西之行,不僅圓滿完成了認祖歸宗的血脈溯源,更通過一系列主題活動,展現了當代企業家尊崇傳統、踐行社會責任、追求文化傳承的深厚情懷與時代擔當。(山人)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