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店貨架上,一枚枚“藍帽子”標志靜靜佇立,如同歲月的書簽,記錄著中國保健產業三十載的跌宕與蛻變。中國保健產業三十年,從法律空白到嚴格監管,從信任危機到品質為王,恰與銀發經濟的崛起交織成一幅波瀾壯闊的時代畫卷。
1995年頒布的《食品衛生法》確立了保健食品的法律地位,開辟了保健產業發展道路。三十年來,保健產業從政策破冰,到規范調整,再到科技提升,如今邁向更高質量發展。
如今,保健產業已成長為維護國民健康、拉動健康消費、推動經濟增長、促進社會就業的重要力量。這三十年的發展可以說是一部從混亂到規范、從爭議到認可的蛻變史,產業也逐步實現從無序到有序、從量變到質變的飛躍。
/ 01 / 銀發經濟:保健產業的新增長引擎
就在保健行業穩步發展同時,老齡化問題也在逐年凸顯。如今“老齡化不是社會負擔而是產業機遇”已經成為社會共識,銀發經濟也正重塑保健產業格局。截至2024年末,中國60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已達3.1億,占總人口的22%,這一數字相當于約2個日本的人口總量,標志著中國已正式進入“中度老齡化”階段。
在這一群體中,“60后”、“70后”正逐漸成為主力軍。他們普遍接受過更好的教育,有著一定的財富積累和較強的消費能力。9月28日,國家統計局發布“十四五”以來社會民生統計報告。報告顯示,企業退休人員月人均養老金由2020年的2900元左右,提高到2023年的3162元,3年提高262元。
可見,龐大的人口基數和強勁的消費潛力,讓“銀發市場”成為了一片亟待挖掘的新藍海。英揚傳奇發布的《2025年銀發族市場洞察報告》顯示,新一代銀發族推動著銀發經濟蓬勃發展。其市場規模從2023年的7.1萬億元攀升至2025年的9至10萬億元,年復合增長率超過15%。
與此同時,保健產業與銀發經濟已然形成 “雙螺旋”發展格局,彼此相互促進,共同增長。2024年,中國銀發經濟市場規模達到8.3萬億元,約占全國GDP比重的6%。
賽迪顧問醫藥健康產業研究中心分析師郭永喆表示,當前銀發經濟發展面臨多方面機遇——政策支持助推銀發經濟發展壯大,老齡化程度加劇帶來巨大市場需求與商業機會。中央黨校教授許正在央視財經頻道《銀發經濟廈門論壇》節目中表示,隨著老齡化加劇,銀發經濟通過系統化適老服務拓展至60歲以上群體,創造經濟與社會多重價值。
可見,健康行業的規范化進程,恰與中國社會人口結構的這一變化實現了同頻共振。當保健產業步入成熟期,一個全新的市場風口正在悄然出現。
產業與市場的成熟,不僅體現在政策的規范、市場規模的具備,行業展會、論壇等活動規格的悄然改變,也能映證行業的變化。中國國際保健博覽會(業內俗稱“吃喝展”)已舉辦了22屆,作為保健展每屆的重頭戲,其主論壇從來沒有一屆像今年這樣引起央視量級權威媒體的關注。以至于在展后不到一周,央視財經頻道專門拿出45分鐘將《銀發經濟廈門論壇》進行全程播出,這在整個健康產業中實屬罕見。央媒的高調介入,無疑向外界傳遞出了一個信號——產業發展正進入一個全新的里程碑時代。
此外,還有一個環境因素不容忽視,過去保健營銷大多以會銷和店銷為主,廠家需要到社區里做推廣才能讓用戶觸達有效信息。但今時不同往日,據京東研究院2024銀發族消費報告數據顯示,60.7%的銀發族平均每天手機上網時長超過3小時,網上購物、看新聞資訊、手機支付、刷視頻已成為其休閑娛樂的主要方式。可見,如今的銀發族并非與科技絕緣,相反,他們正逐漸融入數字化生活,消費觀念正超出你我的想象伴隨著數字化逐步升級。數字化環境也因此成為除政策、用戶基礎、輿論環境之外一大重要利好因素。正所謂“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 02 / 消費變革:從“被動養老”到“主動享老”
新銀發群體消費觀念升級,也同步推動了保健消費從“泛健康”向“精準化”轉型。現代老年人健康消費需求正在呈現 “養老為基石、健康為突破、精神為支點”的三大特征。
在“9073”養老格局(90%居家、7%社區、3%機構)下,圍繞養老健康服務已經成為剛需,并成為為銀發群體基礎生活保障的根基。而健康消費領域由于其“預防性為主導、內調外輔相結合”的特征,銀發群體健康意識也正從被動醫療向主動管理的深刻轉變,銀發群體正通過主動健康干預實現生活質量提升的訴求。此外,隨著物質生活的滿足,銀發群體消費重心逐漸向精神享受轉移,“情緒價值”屬性顯著增強。這一趨勢標志著銀發消費從傳統“養老”階段的物質滿足,全面邁向“享老”階段的精神體驗。
因此他們不再滿足于基礎養老,而是追求品質生活和健康體驗。新一代銀發人群需求從“活下去”轉向“活得值”,態度從“集體主義”走向“個體覺醒”,消費觀從“謹慎花錢”變為“積極享受生活”。他們不僅關注疾病治療,更注重日常的預防和保養。銀發族對健康的重視程度日益提升。保健品、智能穿戴設備滲透率超70%,慢性病管理市場規模預計達5000億元。像腸胃益生菌、保健酒、保健功能飲料、魚油等營養保健品,成交額顯著上升。
隨著銀發一族的健康意識持續深化,保健品企業的使命也正從單一營養補充,向滿足消費者全方位、全生命周期健康需求轉型。部分企業也憑借技術優勢逐步構建起覆蓋身心健康的綜合服務體系。例如無限極在持續投入中草藥健康產品科研的同時走到用戶身邊,在為其提供保健產品的同時帶去專業的健康診斷、健康服務,甚至包括愉悅身心的社群活動。
完美則在深入探索腸道菌群研究的同時,通過構建專項數據庫,進一步對包括高血脂、高血壓、高尿酸等進行關聯性研究,甚至實現對健康走勢的預測,推動營養干預邁向精準化。對此,完美研發中心總經理李曉敏表示:“取一個陌生人的腸道菌群放在數據庫里,可以對其健康走勢進行一個預測,精準度可達60%以上,從而實現提早預防、干預、評估,從而形成健康的產品解決方案。”
森宇控股集團董事局主席俞巧仙也有相同的觀點:“銀發經濟不是簡單養老,而是要讓銀發一族既能長壽,更健康、更開心地生活。”森宇通過“產品+服務”結合,在森山健康小鎮打造健康管理中心,提供體質辨識、營養膳食建議、慢病調理等一站式服務。
伴隨著保健產業轉型升級的契機,保健產品正逐漸從過去提供單一產品到全方位服務,從泛泛而談到精準定位,企業也正在積極回應銀發人群的新需求。
/ 03 / 未來趨勢:科技賦能與產業融合
然而當企業在回應市場需求的同時,也逐步意識到未來的市場競爭將是科技創新與生態構建的較量。高校、科研機構的在研技術正與保健產業深度融合,創新產品、技術不斷涌現。
原衛生部副部長、中國保健協會第一屆、第二屆理事會理事長張鳳樓在央視財經頻道《銀發經濟廈門論壇》節目中表示,健康產業正在從過去的神秘化,現在的生活化向未來的科學化升級,科研團隊以及背后的學術平臺將成為實現高質量發展的一個基礎。
以和也健康為例,今年4月就宣布與上海復旦大學醫學院與復旦睡眠團隊攜手,圍繞睡眠和失眠問題展開課題研究。事實上,在此前,和也早已通過“重明鳥”計劃,與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聯合組建了“強磁場磁生物學聯合實驗室”,并攜手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共建了“磁外科學聯合實驗室”,還與各大院校建立了友好深入合作,共同推進整個行業的研究成果轉化。對此和也總經理方彥雯在央視財經頻道《銀發經濟廈門論壇》節目中坦言,“健康行業是需要時間去沉淀的,它需要一些科技科研的儲備才能夠在這片紅海中跳脫出來。”
科技賦能產業不僅體現在科研成果向產業轉化,也體現在校企之間協作完成科研,甚至反哺教學和人才培養。康寶萊與北京體育大學運動人體科學學院合作組建的冬季項目運動營養研究中心就是這樣典型例子。自2019起,“康寶萊冬季項目運動營養研究中心”一期課題圍繞“冰球運動員的營養策略與運動表現”展開,從冰球運動員膳食營養、能量消耗及營養補充三個方面切入。到2021年,共完成了8個子課題研究,形成專利3項,科研論文成果9篇,培養研究生10人。
而圍繞健康科研發展的方向,在廈門舉行的“向保健產業發展30年致敬暨保健產業展望大會”上,中國保健協會理事長汪建榮曾明確指出,保健產業需要關注的三個可能變化——即保健產業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傳統食品形態的保健食品將異軍突起、保健食品價格將趨于經濟實惠。可見在不久的將來,“食品級享受+藥品級功效”將成為產品創新的方向,保健產業與銀發經濟協同效應將進一步凸顯。
/ 04 / 寫在最后
中國保健產業30年發展,恰逢銀發經濟崛起的歷史性機遇。從最初的法律規范到如今的科技驅動,從滿足基本健康需求到提供系統化、精細化、個性化解決方案,保健產業正在完成一場深刻的轉型升級。
隨著“健康中國”戰略深入實施,保健產業有望在8萬億銀發經濟市場中占據核心地位,實現社會價值與商業價值的雙贏。賽迪顧問預計,到2030年,中國銀發經濟市場規模將達到25萬億元,經濟帶動能力進一步提升。
此外,當前“醫、養、康、文、旅、金”等相關產業通過業態創新正在打破傳統邊界,催生出如“醫療+地產”、“非遺+康旅”、“AI+養老”等全新業態。這種與銀發經濟跨界融合的相關業態市場規模將突破15萬億元,從而進一步驅動老齡化社會從“被動應對”向“主動創造經濟價值”轉型,保健產業的未來圖景正在展開。
目前,中國銀發經濟正逐步形成“梯度適配、錯位協同”的空間發展格局。在一、二線城市,智慧康養、高端醫療地產等高附加值業態是發展重點。三、四線城市依托生態與文化優勢,發展特色休閑度假康養旅游產業。未來,銀發經濟有望從“發達地區引領”向“全國協同發力”加速轉變。
三十年的積淀,遇上銀發經濟的浪潮,保健產業此刻正站在一個全新的歷史起點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