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河的重生,既是一場產業的回歸,也是一場精神的回鄉。
11月9日,“新宋河啟航新聞發布會”在河南鄭州舉辦。
關于“新宋河”這個主題,「#好酒地理局」并不陌生。三個月前,借助“#中國白酒科學文化考察走進宋河酒業 ”活動,我們與新宋河總規劃師、鍋圈實業集團董事長楊明超進行了深度交談。
那時,他說起廠里的2300名員工、1600位老家街坊的飯碗;說起138萬鹿邑人的心頭酒,不能讓它失魂落魄;說起自己多年布局食品園區的經驗,想把產業體系帶回家鄉;說起河南兩大名酒之一宋河不能在這一代人手里塌下去;又說起“欠河南人一瓶真正的好酒”,要用最好的糧食、水和技術,把這份情懷兌現。
三個月后,他的一番籌謀終于塵埃落定、進入新一階段。
當楊明超舉起酒杯,若你把目光放得更細一些,會看到宋河酒里的兩股力量:一是地的慷慨,二是人的耐心。

▎楊明超
順應、改造、再生
鹿邑縣位于豫東平原腹地,地勢平緩如掌,遠處無山,近看皆田。北起柘城,西連太康、淮陽,南與鄲城相接,東望安徽亳州。
境內河流多呈西北至東南流向,屬淮河水系。渦河、惠濟河、宋河等十三條河流穿境而過,河網密布,像一張隱在泥土之下的經絡,支撐著這片土地的呼吸。

制圖@好酒地理局
鹿邑氣候溫和,屬溫帶半濕潤季風區,四季分明,雨量集中。春日和煦,夏秋多雨,冬季干寒而短。年平均日照時數為2277.4小時,年平均氣溫為攝氏14.4度,平均降水量為755.2毫米,平均無霜期為226天。這樣的氣候,既帶來了豐收的希望,也讓生活始終與自然的脾氣相連。
考古發掘的一系列文化遺址,證明早在數千年前,這里就有人類活動。
古時鹿邑名“歷”。春秋戰國之際,東部稱“苦”,西部稱“鳴鹿”。傳說那時林木叢生,鹿群出沒,晨昏之間鳴聲回蕩,于是“鳴鹿”之名由此而來。地名的延續,是一種記憶的固化,也是一種生活的傳承。
《鹿邑民俗志》記載,如今鹿邑人的祖先,多是在明洪武年間遷入此地。一支來自山東青州府諸城棗林店,一支源于山西洪洞大槐樹。自此,北方的語言、飲食與習俗在此融合,逐漸孕育出鹿邑獨特的民風。
河流是鹿邑真正的主人。渦河自開封發源,東南流經扶溝、太康、鹿邑、亳州,最終匯入淮河,全長近四百公里。河道穿越鹿邑全境,帶來水與泥,也帶來變遷。
每一次黃河泛濫,都可能讓渦河改道。每一次決口,都在這片平原上重繪地形。人們在水邊筑屋,又被水沖走,再在淤泥上重建。幾千年的輪回,鹿邑的土地,正是在這樣的水聲與泥沙中定下來的。
幾百年來,鹿邑人早已懂得與水共生。明代水勢洶涌,人們便以稻為主,以水馴水。水多,就種稻;水退,就開渠。稻田既是農作物,也是防洪的智慧。到了清代,河勢漸穩,堤防加固,水田干涸,人們又改種麥、黍、豆等旱作物。可泥沙堆積后,鹽堿浮現。
鹿邑人發現了苜蓿——一種根深、耐旱、抗堿的草。苜蓿在荒地上生長,不爭不搶,卻能改良土地。于是這片平原上漸漸鋪滿了柔軟的綠意。
鹿邑的土地與人,都像苜蓿那樣:外表平和,內里堅韌。洪水退后,他們翻整泥土;干旱來臨,他們用草根恢復地氣。他們不與自然爭,而是順勢而為。
難怪,這片土地能孕育出“老子”。幾千年前的那位思想家,留下了關于“自然”與“和”的哲語。而在此后的漫長歲月里,這種思想并未停留在書卷里,而是潛入了人們的日常。它不再是一種理論,而成為一種生活的方式。
這片老子故里的土地,從未高聲談論“道”,卻在無聲的歲月里,將“道”的智慧活成了日常。渦河依舊流淌,風依舊吹過田野,而鹿邑人,依舊用最平實的方式守望生活的秩序。
“道法自然”的思想,早已化入這片土壤。鹿邑人不以抗爭為榮,而以順應為智。洪水來時,他們筑堤避讓;河水退去,他們播種復生。災與福在此地輪回,而他們在一季又一季的勞作中,活成了自然的節奏。

▎文化是一個城市的靈魂,古跡是一個城市的歷史,老子文化已經融入每個鹿邑人血脈骨髓,成為歲月無法磨滅的印記。圖源@視覺中國
他們懂得“守”。守住土地的溫度,守住生活的延續。無論村莊被沖毀多少次,河道改向多少回,新的種子總會在泥沙中發芽。
從明清到今天,鹿邑人始終在重復同一個動作——順應、改造、再生。每一代人都在泥土上延續舊的故事,用新的手法應對新的河勢。河道改變了方向,但生活的秩序未變。
如今的鹿邑,河水安穩,田野寬闊。渦河兩岸的堤壩與濕地,成為新的生態屏障。麥浪翻滾,玉米與大豆輪作生長。人們依舊在守護著這片土地,只是方式更為從容。
回望鹿邑,可以看到一條清晰的脈絡:河流塑造了地形,也塑造了人。洪水教會他們柔順,旱地教會他們堅韌。幾千年的風沙水流中,他們始終保持著一種平衡的姿態。

而在這樣的秩序中,人與自然、土地與水流、氣候與作物,共同孕育出另一種生命的延續——酒。
它從泥土中汲取靈感,從河流中獲得靈氣,在傳承與革新之間,延續著“順應、改造、再生”的古老智慧。
天釀之地
鹿邑縣東北部的周口宋河鎮,是個釀酒的好地方。
“宋河于鹿邑,從不是一家企業這么簡單。”
據鹿邑縣相關領導介紹,在華夏酒史的長卷中,宋河是鹿邑千年酒脈的當代延續。
放在更大的地理版圖來看,它位于名酒匯聚的黃淮流域腹地。

制圖@好酒地理局
這里地處北緯30°-35°之間,氣候溫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土壤肥沃,富含礦物質,極宜高粱、小麥等釀酒原料生長。流域內的黃河與淮河,帶來澄澈的水與豐沃的泥。千百年來,人們在水土相依的節奏中,釀出了糧香,也釀出了生活的厚度。
黃淮流域,是中國酒文化的源頭之一。相傳五千年前,杜康在此釀出了最早的秫酒,開啟華夏釀造的篇章。歷代文人皆以酒寄情,《酒誥》記其禮,《說文解字》釋其義;曹操吟“唯有杜康”,蘇軾嘆“不立杜康祀”。酒,在這里早已超越飲品的范疇,成為一種生命的延續,也是一種人與自然相安共處的方式。
這種和諧的氣候與地理,也孕育了獨特的微生物生態。溫潤多雨的環境、富含礦物質的泥土、四季分明的氣候,使得黃淮地區成為濃香型白酒的理想發酵帶。土壤中蘊藏的芽孢桿菌與厭氧菌,在發酵與陳釀中賦予酒體自然的窖香,使酒香不靠“造”,而由“生”出。

▎在宋河50年窖齡以上的小窖池里,糖化后的糧食與長期馴化的有益菌群充分接觸,不斷糖化、發酵、轉化、豐盈,宋河糧液的本質慢慢浮現,品質緩緩升華。攝影@好酒地理局
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酒業一代宗師周恒剛先生主持輕工部“北斗計劃”,首次以現代微生物科學系統研究濃香型白酒的窖泥生態。兩年研究,攻克己酸菌培養、窖泥養護等關鍵技術,為中國白酒的科學化生產奠定了基礎。
宋河酒廠作為重要參與者,不僅全面掌握了核心窖泥技術,更在1987年完成技術改造,使年產曲酒突破萬噸,從此進入快速發展期。
那是宋河的高光年代。
1988年,宋河酒被評為“中國名酒”,躋身國家級榮譽序列,成為河南唯一獲此殊榮的濃香型白酒,也成為那個時代中國酒業的一張金色名片。

▎1989年,宋河糧液以總分第一摘得第五屆全國評酒會金質獎章,晉身名酒之列,從此開啟名酒宋河多年雄踞豫酒之巔的高光時刻。
名酒不只是名酒,還肩負著探索中國白酒品質高質量發展的責任。
宋河人在不斷摸索中,逐漸形成了獨特的“2366”釀造工藝體系。該工藝涵蓋從一粒糧到一滴酒的生態演變過程,涉及原料選擇、酒曲制作、窖泥培養、原酒釀造、儲存陳釀、酒體設計等白酒生產全流程。
它是穩定生產古宋香型、提升產品質量的重要法寶。主要內容包括生態釀造核心密碼、生態釀造工藝流程和生態釀造標準體系三部分。

制圖@好酒地理局
宋河帶著鹿邑人順應自然、順勢而生的智慧,完成了從經驗釀造到科學釀造的躍遷。
然而,時代的河流不會停歇。
伴隨行業格局的調整、消費審美的更迭、渠道節奏的加速,曾經輝煌的老名酒,漸漸退隱于喧囂之后。宋河沒有隕落,卻也沉寂。它從行業前列退居二線,從熱詞變為記憶,從宴席的中心,成為人們口中的懷舊談資。
科學化讓宋河的酒更穩,但市場的浪潮卻讓它不得不再次思考:好酒之外,宋河還應代表什么?

攝影@好酒地理局
宋河人并未止步。他們熟知水的性格,也懂得泥的韌性,知道順應不是退讓,重生必先破舊。
用楊明超的話來講:“當舊地圖無法指引新航向的時候,我們必須回歸本質,重新思考宋河存在的意義。”
于是,他們選擇了鹿邑人都會選擇的一條路:改造、再生。
新的榮耀
“宋河的重整和起航,是白酒行業的一件大事,更將載入中國酒業發展史冊。”
中國酒類流通協會會長秦書堯認為,作為國家認定的中國名酒,宋河承載著河南釀酒文化的歷史積淀,也承載著行業對名酒復興的期待。

▎秦書堯
自2024年1月新團隊正式幫扶經營宋河酒業以來,不到兩年的時間,這家擁有57年歷史的老牌名酒企業完成了驚人的蛻變。楊明超在發布會上表示,團隊以“旁觀者、真心參與者和行業研究者”的身份,帶領宋河完成了模式、產品、渠道、組織及品牌的系統重構。
模式重構方面,宋河摒棄了傳統的深度分銷模式,將消費者、終端和酒廠的關系重新梳理,提出“三體合一”理念:消費者愛喝、終端能掙錢、酒廠釀好酒。
基于此,團隊探索了全省酒倉連鎖模式,將酒倉打造為區域化中臺,兼具品牌中心、商務交流中心和培訓中心功能,實現區域化管理與運營閉環。

圖源@宋河酒業
產品創新是另一個顯著亮點。過去的438款老產品被砍掉,按照“好酒加好場景”的邏輯,圍繞宴席、商務、饋贈和文化場景,推出了宋河糧液紅運、青云、紫氣東來、老酒及鹿邑大曲潮等系列。
楊明超透露,宋河每款產品都針對不同消費群體設計,從老百姓“人生十二喜”到政務商務場景,再到高端文化伴手禮,實現產品矩陣的科學聚焦與場景覆蓋。

▎新宋河精準把握“分人分酒分場景”的現代消費邏輯,確保每個系列都承載著明確的消費場景與情感連接。
銷售與渠道變革也極具突破性。宋河依托鍋圈云系統和數智酒倉,實現從“一粒糧、一瓶酒到一個人”的全鏈路數字化管理。目前,全省已建近200家數智酒倉,覆蓋終端網點2萬余家,并形成了“C驅動B、小B驅動C”的分布式銷售模式。
楊明超提出,這種模式讓傳統業務員從“賣貨者”轉變為“培訓大師”,在終端深度運營的同時提升開瓶率,讓產品真正到達消費者手中。

▎宋河以遍布中原的“宋河數智酒倉”為支點,短短時間內已高效鏈接近2萬個終端網點。
廠區和工藝端也完成升級。宋河酒廠獲評國家AAA級旅游景區,老窖池持續釀酒,萬噸壇養區酒香彌漫。傳統“端午制曲、春秋雙釀”工藝被定型傳承,同時“九老共釀”的理念確保糧香、陳香、窖香三香融合,實現經典風味延續。

▎在萬噸壇養區基礎上,宋河目前原酒儲能達16萬噸,其中5年、10年、20年的老酒占比頗高,這些數字刷新豫酒儲能紀錄。圖源@宋河酒業
品牌與年輕化方面,宋河強化文化敘事和全渠道曝光。通過央視、衛視、春糖會及#AIIC酒業創新與投資大會 等平臺,以及喜娃IP和低度酒新品,品牌覆蓋老、中、青三代消費者。宴席場景化營銷與CB一體化模式,使品牌不僅喚醒50后、60后、70后的記憶,也深度擁抱Z世代。

圖源@宋河酒業
組織與人文關懷同樣注重長期穩健。通過培訓、游學和年輕人提拔,2300名員工重拾士氣,形成“穩生產、穩社保、穩員工”的常態機制,“節日未至福利先行”成為企業文化一部分,為企業可持續發展提供了保障。
“宋河最難的時期已經過去。”楊明超表示:“未來三到五年,將是品牌真正的蝶變期。我們要讓50后、60后記憶中的宋河,重新回到90后、00后的生活里。”
秦書堯認為,宋河作為國家認定的中國名酒,始終是豫酒發展的中流砥柱與脊梁,其名酒基因是發展的核心財富。此次宋河重整及未來戰略規劃,契合酒業未來必然趨勢,為老品牌注入全新發展機遇。

歷史總是喜歡考驗耐心的人。宋河的重生,既是一場產業的回歸,也是一場精神的回鄉。那份根植于土地的韌性,正重新發芽。
給宋河一些時間,其必將以全新姿態回歸中國名酒第一梯隊,為河南一億人民帶來新的榮耀。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