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駝:流動的長城》作品簡介
2025年10月22日至24日,在甘肅省敦煌市舉辦的全國“第十屆(2025)駱駝產業發展大會”上,文化名家陳曉斌的新作《駱駝:流動的長城》正式發布。這部由敦煌文藝出版社出版發行的作品,全書三十萬字,是國內首部紀實性講述駱駝故事的著作,也是中國首部融合文學、歷史、科普維度的駱駝主題書籍。在會上,陳曉斌做了題為“駝峰載文明,書香潤產業”的主旨發言,與敦煌文藝出版社共同向多家企業代表贈書,并舉辦了題為《敦煌壁畫中的駱駝文化》的書籍首發講座。



《駱駝:流動的長城》以“流動的長城”為核心意象,巧妙地串聯起駱駝在人類文明進程中的重要歷史價值與文化意義。駱駝,這一人們熟悉卻又常常忽略、了解卻又缺乏深入探究的動物,在作者的筆下被賦予了全新的意義。作者運用“歷史文獻+出土文物+近現代影像史料+歷史現場考察”的綜合研究方法,對駱駝進行了全新、細致的講述,揭示了駱駝不僅僅是“沙漠之舟”,更是傳遞人類文明、維系國家運轉、維護長久和平的重要力量,堪稱中華民族的流動長城。
書中,作者系統地梳理了駱駝文化,從古代的文明交流到現代的生態適應,駱駝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都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商貿運輸方面,駱駝曾是絲綢之路的重要載體,它們馱著貨物,穿越沙漠戈壁,將東方的文明與西方的文化緊密相連。在生態適應方面,駱駝以其獨特的生理結構和頑強的生命力,在惡劣的自然環境中生存繁衍,成為沙漠地區不可或缺的生物資源。
今年是抗日戰爭勝利八十周年,書中濃墨重彩地講述了駝隊支援抗戰的故事。作者以“駝峰上的中國”為視角,聚焦抗日戰爭時期駱駝作為“流動的長城”的鐵血擔當。當日軍切斷沿海通道,西北國際運輸通道成為民族生命線時,三萬峰駱駝在猩猩峽至蘭州兩千多里的戈壁險途中,馱運著蘇聯援華的汽油、武器等戰略物資。駝隊穿越風雪、智斗狼群、直面敵機轟炸,沖破重重艱難險阻,用血肉之軀構筑起了一條抗戰物資運輸線。
書中再現了蘭州空戰背景下駱駝協助人類抗敵的悲壯場景,第一次發掘披露了1932年12月蘭州大轟炸的最新史料,深刻揭示了“駝峰精神”在民族危難時刻的內涵——它既是文明對話、交流的紐帶,更是堅韌不屈的精神脊梁,承載著實干、團結與奉獻的寶貴精神。

《駱駝:流動的長城》封面
與時代需求的深度契合
《駱駝:流動的長城》這部作品的價值,還體現在其與時代需求的深度契合。2025年10月22日至24日,《駱駝:流動的長城》選擇在甘肅省敦煌市舉辦的“第十屆(2025)駱駝產業發展大會”上首發,絕非偶然。由中國畜牧業協會主辦的這一盛會,旨在貫徹黨的二十大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戰略部署,挖掘駱駝產業在興邊富民、穩定邊疆中的獨特作用,而該書的發布,恰好為這一目標提供了文化支撐。一方面,它通過系統梳理駱駝文化史料,為駱駝產業賦予了深厚的歷史底蘊,助力“駱駝經濟”從傳統養殖、產品加工,向文化IP開發、文旅融合延伸;另一方面,書中對絲綢之路駱駝文化的解讀,也為敦煌乃至整個甘肅的文旅產業注入了新的內容載體——未來游客或許能循著書中記載的駝隊路線,開展“重走抗戰駝道”“絲路駱駝文化體驗”等特色文旅活動,讓文化資源真正轉化為推動地方發展的經濟動力。
從學術價值到現實意義,從文化傳承到產業賦能,《駱駝:流動的長城》的問世,無疑為我國駱駝主題文化研究填補了空白。它不僅為學術界提供了一部兼具文學性與學術性的權威文本,推動駱駝文化從“小眾領域”走向大眾視野;更以駱駝為紐帶,將歷史記憶與當代發展緊密相連,讓“絲綢之路”精神在新時代有了更鮮活的表達。
對于普通讀者而言,這本書是一次重新認識駱駝、讀懂民族精神的契機;對于文化研究者而言,它是一部可資借鑒的跨學科研究范本;對于地方發展而言,它則是激活文化資源、助力產業升級的重要推手。可以說,這部作品的價值早已超越“動物紀實”的范疇,成為一部記錄民族記憶、傳承文化基因、服務時代發展的誠意之作。
《駱駝:流動的長城》在敦煌首發的文學價值
敦煌是駱駝文明的活態博物館,更是書中“絲綢之路載體”敘事的核心發生地。據懸泉漢簡記載,敦煌郡庫與河西邊塞曾大量飼養駱駝,作為軍隊征戰、西域朝貢的重要物資,烏孫等國使者攜駱駝經玉門關入敦煌的記載不少。首發儀式選址于此,使書籍中“駱駝馱載文明穿越戈壁”的文字描述,與敦煌漢簡、玉門關遺址等歷史遺存形成時空對話。正如敦煌民間傳說中,駝隊在雅丹地貌中以生命守護主人的故事,儀式現場的沙漠環境與歷史遺跡,讓讀者直觀感受駱駝“維系文明存續”的精神內核,實現文本與歷史現場的深度共振。讓“流動的長城”回歸原點。
敦煌作為“華戎所交一都會”,自漢代起便是駱駝承載文明交流的核心樞紐。書中“流動的長城”意象,在敦煌獲得了最鮮活的具象支撐——這里既有漢代邊塞養駝的行政記錄,也有歷代壁畫中駝隊穿行的藝術呈現,更有現代瀕危野駱駝保護的現實命題。首發儀式通過與敦煌機構的聯動,將書籍研究成果與敦煌文化遺產相融合,使駱駝從“沙漠之舟”的傳統認知,升華為貫穿古今的文明紐帶。這種錨定作用,恰如敦煌文化“開放包容”的特質,讓“流動的長城”不僅是歷史總結,更成為當代文明互鑒的象征。
作為敦煌文藝出版社推出的重磅作品,本書首發是地方出版與在地文化的深度共生。敦煌文化遺產向來以石窟藝術、文獻史料為核心傳播載體,而《駱駝:流動的長城》以駱駝為切口,為敦煌文化提供了全新的解讀維度——泉漢簡中“橐他獻貢”的細節,到敦煌壁畫中的駱駝系統梳理,再到當代生態保護中的駱駝價值,書籍總結歸納了敦煌與駱駝的千年關聯。首發儀式通過專家研討、學術講座等形式,將敦煌的考古發現、民間記憶與學術研究相貫通,既豐富了敦煌學的研究譜系,也讓“出版+文化地標”的模式成為傳承絲路文明的新路徑。
敦煌作為古代文明交匯的樞紐,其“多元融合”的基因與書中“駱駝傳遞文明”的主題高度契合。首發儀式上,來自全國各地參加“第十屆(2025)駱駝產業發展大會”的專家與行業從業者,通過書籍重溫駱駝在東西方貿易中的紐帶作用——正如漢代駱駝“銜尾入塞”帶來的物種交流,今日的書籍傳播亦成為文明互鑒的載體。這種跨越時空的呼應,讓敦煌不僅是歷史的見證者,更成為當代文化傳播的起點,使駱駝所象征的堅韌、包容精神,激活敦煌的當代敘事價值,在文明對話中獲得新的生命力。

《駱駝:流動的長城》插圖:敦煌莫高窟藏經洞的繪畫《馬•駱駝圖》
作者簡介
陳曉斌,生于1981年,知名作家、學者,祖籍甘肅通渭,生長于會寧,中國作家協會會員、紀實性文學創作者、敦煌舞樂文化研究者。他以作家之筆勾勒歷史煙云,以學者之思解碼藝術密碼,以收藏之忱守護文明根脈,出版系列文學專著。
《絲路花雨:誕生》還原敦煌舞劇從石窟到舞臺的蛻變,反彈琵琶舞姿在莫高窟壁畫上定格千年,在新中國的藝術土壤中蘇醒,帶著三危山的金光、月牙泉的清輝,成為改革開放的報春鳥。
《絲路花雨:飛天》聚焦時代浪潮,記錄敦煌舞樂飛越重洋,在世界藝術殿堂奏響文明對話的樂章,和世界分享中國的友誼與文化、自信與美好。
《國寶莽權》以甘肅出土的國寶文物為鏡,照見絲路文明的年輪。
《信仰:新安旅行團1938》講述抗戰時期的一場文化遠征,書寫紅色基因與熱血青春的交融。

《駱駝:流動的長城》作者陳曉斌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