錨定國家戰略需求 搭建沙戈荒綠色能源通道
本工程作為國家第一批沙戈荒地區大型風電光伏基地建設的關鍵配套項目,肩負著優化能源結構、推動綠色轉型的重大使命。工程選址慶陽市環縣,路徑跨越13個鄉鎮,以750千伏曲子變電站為起點,新建4條線路,分別連接4座新能源升壓站,架設輸電線路總長324.262公里、鐵塔677基。這條300公里級的綠色能源輸送長廊,不僅大幅提升了區域電網對新能源的消納能力,更為我國沙戈荒地區可再生能源規?;_發與外送提供了堅實的基礎設施支撐,為后續同類項目建設樹立了標桿。
從國家能源布局來看,該工程的建設與“西電東送”國家戰略深度契合,是打通西北清潔能源向中東部負荷中心輸送“最后一公里”的關鍵環節。隴東地區地處西北內陸,擁有得天獨厚的風能、太陽能資源,卻長期面臨資源富集但外送能力不足的發展瓶頸。而山東等中東部省份經濟發達、用電需求旺盛,在“雙碳”目標下對綠電的需求日益迫切。本工程的投運,精準銜接了西北能源供給端與中東部能源需求端,形成“資源開發-電力輸送-需求消納”的完整閉環,讓沙戈荒地區的風光資源跨越千里轉化為中東部地區的發展動能,進一步優化了全國能源資源配置格局。
聚焦建設多重挑戰 科技與匠心共破施工難題
工程建設過程中,多種挑戰接踵而至。面對線路遷改復雜、交叉跨越密集、惡劣天氣頻發、安全風險多樣等難題,每一位憑借科技賦能與匠心堅守,攻堅克難。
數字賦能,智慧建管。工程全面應用數字化監控平臺,整合施工進度、工程質量與安全生產數據,實現施工全過程“可視化、可追溯、可預警”。通過數字化手段,工程精益化管理水平顯著提升,有效避免了資源浪費與流程延誤。
釋放多維綠色效益 激活區域發展全新動能
據測算,工程投運后,每年可向山東等中東部地區輸送綠電約140億千瓦時,換算成能源消耗與污染物排放數據,相當于每年節約標準煤420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100萬噸,為中東部地區實現“雙碳”目標注入強勁綠電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