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新聞記者 周萍英
視頻剪輯 周萍英
通訊員 王霞
她,本該退休的年齡卻依然堅守在學生資助工作崗位上,播撒余熱,傳遞溫暖。她是隨州市學生資助管理中心廣水站的沈小芹。盡管每天要接觸各種繁復的數據和貧困家庭,但她卻經常說,很慶幸加入到扶貧助學的行列,為莘莘學子助學圓夢。
踏遍全市每所學校掌握一手資料
4月13日,湖北隨州市廣水教育局二樓,沈小芹正坐在辦公桌前核對著一沓密密麻麻的資料,一身職業裝,顯得干練又從容。陪同的隨州市教育局工作人員翻出手機里的照片說,沈老師其實頭發全白,為了這次采訪專門去染了頭發拾掇了一番。
一線教學15年、教研室工作18年,沈小芹沒想到,2017年底,50歲的她會轉到新崗位。她坦言,其實當時也有畏難情緒:“本來崗位輕車熟路,從頭開始心里沒底。”
沈小芹主要負責義務教育階段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和資金統籌工作。對時年五旬的她來說,這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因為每年接受貧困資助的學生達萬人之多,人多事雜。
要干就要干好。抱著這樣的信念,她很快進入角色。首先必須要懂政策,于是她用了近兩個月時間認真通讀各種文件,領會政策精神,做到心中有數。為了摸清廣水市以往資金統籌情況,她翻出了十幾年的資料一本本啃。再加上同事幫忙,她很快對義務教育階段所有資助政策和以往資助學生情況有了基本了解。
每個學期開學前兩個月,是資助人最忙碌的日子。她組織熟悉業務的專業人員到各個學校開展政策宣傳培訓,讓學校老師也能了解資助工作,并提供可靠的一手信息。
她帶領資助中心的同志們一起學習相關文件,起草、印制宣傳資料張貼到村組、社區街道,使黨和國家的惠民政策深入人心。
這幾年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沈小芹都在晨曦微露中出發,夜燈初上后回家,足跡遍布廣水市每所學校,對受助學生的情況深入調研分析、檢查督辦,掌握了困難學生的第一手資料。
現在廣水學生資助管理中心工作的付立仕老師還記得,去年3月的一天,沈小芹給他打來電話,說正在分析整理資助數據,準備第二天上報,但發現部分數據有異常,請他來幫忙。當時他還在該市城郊中學工作,接到電話后,他趕緊過來,和沈小芹一起,經過幾個小時的奮戰,總算找到問題源頭,再將手上掌握的新信息,逐條更換,終于在次日凌晨兩點完成任務。
沈小芹補充道,當時她回家后愛人說:“你在單位弄個宿舍,吃住都在單位不要回家好了!”這讓她哭笑不得。是啊,天天加班,忽略了家人。在大家的努力下,廣水市資助工作問題線索由2017年的7000多條,下降到2021年的22條。后又經過反復核查這22條全部為“查否”線索,確保廣水市義務教育階段資助工作精準率達到100%。
走訪困難學生家庭 記滿一撂本子
沈小芹辦公室的電腦桌上,堆著一撂材料。極目新聞記者翻開一看,不僅有一本本的筆記,還有信紙寫的信,甚至有從別的本子上撕下來的小紙條。而筆記本上,也用各種顏色的筆標出不同符號。
“打√的是已經解決了的,星號問號是要待核實的,紅色細線條是重要的,加粗紅線是要第一時間完成的……”沈小芹介紹,她的筆記本和各種紙條里,記錄下這幾年里她走訪的每一個學生家庭、學習情況以及現在的狀況。“記不清也數不清走訪、接訪過多少困難學生及家長。”她說。
史家姐弟是她接手工作后幫助的最早一批學生。那是2018年春季,一位老人找上門來。沒有接訪經驗的沈小芹,耐心地接待了他。原來,史家姐弟的父親智障,出門常常找不到回家的路,母親幼年患過小兒麻痹癥導致腿殘嘴歪,全家六口人的生活重擔全部壓在了爺爺肩上。爺爺本是個性要強的人,靠打零工維持生計。但隨著老人年事已高,突患疾病,沒法再打零工,無奈之下找到市學生資助管理中心。
沈小芹打開電腦文件夾向極目新聞記者介紹,“你看,這是他們的家,家徒四壁。這十張椅子是他們家最拿得出手的家具。”她滿含淚光介紹,那十張椅子也不是花錢買的,是爺爺用自家種的樹自己打的椅子。奶奶歪在床上一動不動,如果不用手去探鼻息,還以為沒氣兒了。
然而,這家沒有粉刷的一面紅磚墻壁上,卻貼滿了22張獎狀。親眼核實調查了史家情況后,資助中心為史家姐弟倆申請到隨州市貧困生困難資助,暫時緩解了一下他們家的困難。之后又聯系了幾個愛心企業和個人對他家進行持續幫扶。
后來,史家姐弟也用優異的成績向她報喜,姐姐以535分優異成績考入廣水市第一高級中學。她爺爺收到入學通知書時,第一時間給沈小芹打來電話:“孫女考上了一中,多謝你們的幫助,我只認識你,也不認得其他同志,你替我謝謝他們!”爺爺說,孩子考上了一中他很高興,但上學的費用還是個問題,他砸鍋賣鐵也要讓孩子上學,這樣他們就能在他死后有能力照顧他們的父母。
聽完老人的話,沈小芹立即和同事專程趕到廣水一中找到學校領導進行溝通,對孩子學費進行減免,并將其納入學校希望工程資助之列,學校還安排專業的心理咨詢老師對他們進行心理疏導,讓他們陽光生活、快樂成長。如今,史家孫女正上初三,成績優異。沈小芹一直和史家爺爺保持緊密的聯系。
同學群里“傍大款” 拉動社會力量
據統計,2021年廣水市義務教育階段共發放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生活費補助790.55萬元,惠及學生14413人次。而從2017年至2021年,隨州市共發放助學資金3.72億元,資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416733人次。隨州市捐資助學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盡管有如此數量的政府助學金,但顯然不夠。只有想辦法找社會資金。”隨州市學生資助管理中心主任祝謹說,包括沈小芹在內,資助中心好多老師都成了引入社會捐資助學的一把好手。
2019年,沈小芹和弟弟聊天了解到,弟弟同學王宏北京大學畢業后在北京創業,成為一名企業家。沈小芹立馬要來聯系方式和對方聯系,試著給對方講家鄉廣水的學生資助政策和遇到的難題,希望他能幫幫家鄉的貧困學生。沒想到,在幾次溝通后,對方很愿意為家鄉教育事業作貢獻,并承諾:每年向家鄉捐資10萬元,幫助優秀貧困學生和優秀家庭困難教師。如今,王宏的堂弟也加入了家鄉捐資助學隊伍。
隨州市教育局的李玲在參加杭州培訓的同學群里物色愛心人士;隨州市學生資助管理中心的車蓓聯系鐘祥老板一對一幫扶……祝謹說,這樣的例子在隨州市學生資助管理中心很常見。讓大家欣慰的是,也有很多人主動加入捐資助學的隊伍。祝謹提到,有一年過小年當天,他正在辦公室值班,突然有陌生人找到他,來人說自己是何店人,想資助一個貧困學生。
好事上門,心里早有“賬本”的祝謹當即聯系隨縣唐縣鎮二中,對接了一名父親亡故母親杳無音信的學生。最后這位好心人承諾每個學期給予該生3000元的資助,一直到孩子高中畢業。
后來,祝謹還了解到,這名愛心人士除了每學期開學時把學費送到孩子班主任手上外,還不時給孩子買衣服、看望孩子。精神的力量甚于物質,資助育人工作還為學生打開一扇新大門。2021年7月,隨州市教育局從全市受助初中生中選拔出35名優秀貧困學生參加“首屆隨州市優秀貧困學生公益勵志研學”活動。
隨州市學生資助管理中心選派富有責任心的帶隊老師以及研學專業機構的工作人員,與這35名孩子一起度過了難忘而又意義非凡的武漢研學之旅。沈小芹也成為其中一員。她和孩子們參觀了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省博物館、辛亥革命紀念館、黃鶴樓、極地海洋公園等地,孩子們看到了外面的世界,激發起努力學習,為美好生活去拼搏的斗志。
“學生資助工作說到底,就是一份播撒愛心與希望的筑夢助人的事業。我希望每一位貧困學子帶著愛、帶著光努力奔跑,能有更加精彩的未來!”沈小芹說。今年已55歲本該正式退休的她,將繼續在學生資助崗位上發光發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