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新聞記者 梁傳松
通訊員 張永勝
陽新縣荊頭山農場因山得名,其99個山頭上大多栽種有柑橘,滿山遍嶺因此呈現出“唯有橘園風景異,碧叢叢里萬里金”美景。撫今追昔,從該農場開發和栽種柑橘號角吹響,當地柑橘在黃石境內一直是商販貼在攤位前的“招牌”橘。多年來,荊頭山柑橘在黃石“老大”的地位無法撼動。“今年又是個豐收年!”4月21日,橘農張德勇談起農場柑橘發展,臉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40年耕耘,99座荒山栽下“搖錢樹”
陽新縣荊頭山農場成立于1958年,位于陽新縣中心腹地富河中游湖谷區,是一個以農業生產經營為主導的中型農墾企業。這里景色秀美,物華天寶,素有“柑桔之鄉、魚米之倉”的美譽。在荊頭山農場成立前,這里原來是一片荒湖。50年代,由部隊轉業干部、城市下鄉知識青年、外來庫區移民與當地居民攜手,開始進行圍湖種田,目前形成“澇能排、旱能灌、溝相通、路相連、林成行”的格局。上世紀70年代末,在完成了圍湖后,農場干部群眾眾志成城開始向99座荒山進軍。
橘園風景
“那個時候我才不到20歲。”回憶起當初荊頭山人當年上山除荒草、挖橘坑的情景,已60多歲的橘農王訓海介紹,秋季收完水田里的稻谷后,進入冬季的農閑季節,農場干部職工每天都要上山“滅荒”,砍伐一人多高的巴茅,還有荊棘,所有人臉上和雙手都被弄出一條條血印。
“當時在山上開挖橘坑,完全靠農工用鐵鍬和鋤頭人力完成,大家的雙手被磨出水泡又慢慢變成老繭。”王訓海說,自己都不記得用壞了多少把鐵鍬和挖鋤。
經過開荒拓土,該場柑橘漸漸發展到近千畝。剛開始接觸到柑橘,農場職工一籌莫展,因為他們此前從沒有接觸過種植業。農場黨委決定將部分農工送出去學習柑橘種植技術,同時從浙江請進柑橘種植能手,將最好的地塊承包了部分給對方開發橘園。通過“送出去,請進來”的辦法,他們也就漸漸掌握了柑橘種植技術。幼橘通過橘農辛勤培育,終于結出累累碩果。上世紀,當地的柑橘因皮薄汁多,甜蜜甘香,在陽新一炮打紅,每斤柑橘的價格比稻谷還要高,成了職工的“搖錢樹”,該地柑橘還多次榮獲“湖北省優質柑橘”獎,農場種橘熱情隨之水漲船高。由于當地山場資源豐富,該場開發橘園的面積年年遞增,就連家家戶戶的庭院經濟也是以栽種柑橘為主。周邊農戶受到啟發,紛紛向該場求購柑橘苗,該場橘農嫁接培育的柑橘苗年年都銷售一空。
橘子園
隨著長江柑橘帶推進,荊頭山農場柑橘發展到5000余畝,且大多種植的是溫州蜜橘品種。市場是無情的,當商品供大于求時,價格低不說,有時還會出現滯銷。汪訓海種橘有數十個年頭,但溫州蜜橘同樣受到市場風云變化沖擊,遇到豐產年份,農場也出現過橘賤傷農和柑橘滯銷窘境。
不斷嘗試,水土不服找到失敗原因
張德勇年過五旬,屬于該場第二代橘農。本世紀之初,張德勇就有“人無我有”的觀念,他開始琢磨引進柑橘新品種。但那時網絡不夠發達,小廣告郵寄滿天飛。張德勇就收到過一本果樹廣告書,他相中一種“無籽”椪柑品種,于是按照廣告上的地址,找到湖南的一家售苗地,購回了數百棵果苗栽種了3畝地。張德勇精心培育3年左右,滿心歡喜等待采摘果實,結果這種椪柑卻是開花多,結果少。張德勇一臉苦笑地說,3畝地3年一無所獲,加上購苗費,損失了上十萬元。
資料圖片
張德勇在失敗面前不氣餒,幾年前,他又相中了一種“愛媛17號”雜柑品種。吃一塹長一智,張德勇這次僅購回5棵種苗試種,結果又讓張德勇失望了,育成的這種果樹長滿了刺,根本不結果。后來,當地有一江姓果農計劃購買“愛媛17號”雜柑1萬株。張德勇聽說后,立即跑去勸阻。他提議老江向其他的橘農取經,為何有些橘子在其他地方種植很好,到了他們荊頭山卻不結果?
經過多家詢問,終于找到了答案。原來,橘農付寶貴和苗培育專業戶張建兵種植的“愛媛28號”雜柑已在陽新地區試種成功。
“去年就大豐收了。”看著1萬株“愛媛28號”雜柑樹開滿白花,他既感動又高興地說,要不是張德勇及時勸阻,每棵苗20元,1萬棵苗就是20萬元,加上誤種絕收損失,后果不堪設想。
張德勇引種新品柑橘失敗后,近年來,他通過農場聘請柑橘專家的培訓,這才明白每一個新品種的種植情況和當地的土壤環境、氣候等因素都密切相關。
資料圖片
聯姻高校,柑橘守住“老大”地位
如何讓柑橘老果園效益提升?荊頭山農場的橘農時刻不忘尋求突圍之路,發展多品種勢在必行。為避免橘農盲目引種產生風險導致損失,該場黨委決定建基地進行引導,并與華農聯姻做到產科研一體化。
該農場多次派員外出考察,最終發現甜桔柚適應農場氣候和土壤栽培。更具優勢的是,甜桔柚11月下旬成熟,果實甘甜適口,且耐貯藏。能貯藏到次年5月底不變味,每斤能賣到3元。溫州蜜橘不耐貯藏,一旦不能及時出售,就會腐爛,損失明顯。2018年,該場決定引種柑橘新品種“甜桔柚”。
在申請到資金后,該農場選址先鋒山謀劃建立甜桔柚生產基地100畝。但面對10多戶蜜橘種植戶要讓出橘園,才能完成基地建設。通過上門動員,近70歲橘農張德爐爽快地說:“農場柑橘要發展,單一品種難以滿足市場需求,我支持新品種推廣。”10多戶橘農紛紛響應,基地于2019年如期栽上了甜桔柚。
農業公司通過不斷嘗試,今年甜桔柚花香四溢,將迎來豐產期。“農場柑橘每次發展,都離不開農工的積極參與和支持,目前農場柑橘已達10多個品種,優勢互補,效益和潛力巨大。”荊頭山農場黨委副書記、副場長尹傳兵介紹,甜桔柚長勢喜人,今年,該場又在新華社區建設200畝高標準雜柑生產基地,做到凍能防旱能灌溉。
“與高校聯姻,能保證柑橘的質量,做到產科研一體化。”荊頭山場黨委書記駱名勛告訴極目新聞記者,單一農業效益低,在鄉村振興中,促進多產業深度融合是個重要方向。目前正在修建的武陽高速陽新出口途經荊頭山,該場搶抓機遇,著力打造柑橘各種精品,爭取各方游客駐足流連忘返,促進柑橘采摘游繁榮,始終讓荊頭山柑橘在黃石保住“老大”地位。
近年來,該場投入上千萬元,修通環山公路,并鋪上柏油路。登山石梯、涼亭等硬件設施一應俱全,切實做到兩讓游客享受到更大樂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