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甘才志
驚蟄節是被風吹來的,吹到樹椏上,樹椏的枝梗蹦出一個個小白點。隊長看見小白點便召開群眾會,對著滿屋子僂著腰籠著手的社員說:驚蟄驚蟄,雷打豁掣,螞蟻爬出窩,蟲兒要出來。谷芽兒哪能不出呢?太陽曬破屁股。隊長在說了一通趕季節的大道理后安排農活:明日副隊長帶三個人備黃土,排長帶兩個人清池子,貧協主任帶兩個婦女曬稻種。最后強調老規矩:噯——,“三八”稻種要下水,月半落泥,不插“五一”秧,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備戰備荒為人民。
誰不能說這是一次春耕動員呢,剛剛十五歲的我就遇到了,參與了。
第二日,三班人分別被三名隊干部帶著行動。
備黃土是到十里外的山坳去拉土。
吃過早飯,副隊長吆喝另兩名男勞力跟著他到保管屋拖出兩乘板車,然后吆喝我,一行晃悠悠出了塆子,一個小時后來到南邊的山腳下,四個人交替著用鏟子將新鮮黃土從坑里掏出,鏟到板車上,黃土還冒著熱氣呢,將板車的后廂板壓得實實的,土尖還冒汽。兩乘板車裝個半滿,副隊長說聲得了,眾人歇手,將鐵鍬插在土垛上,車把著地,人坐車把歇著抽半會兒煙,你一言我一語講隊里的事,講家里的事,過足了嘴巴癮就起身,就返程。返程時兩個人共一乘板車,一人前面拉,一人后面跟,上坡時跟的人推一把,不上坡就甩手。輪換。將黃土拉回隊里,卸在水塘邊的路旁,抖凈車廂里的土后將板車送回保管屋靠墻豎起。收工,正趕上生產隊食堂敲鐘吃午飯。
清池子活兒瑣碎。
池子是水泥和磚頭砌的,每年春夏兩季用,不用就閑著。閑著的池子很快被人利用,先是生產隊食堂腌白菜,腌兩次后發現有人偷就沒腌。池子不能腌白菜就有人洗石灰,就著塘里的水一瓢一瓢往池口舀,一瓢水一鏟灰,石灰漿流進池子,石灰渣撈到一邊。漿在池子沉著,舀到木桶提回家粉墻壁正合適。還有人在池子燒雜物。鄉下人本無雜物可燒,燒也要在野外去焙火糞,漚肥。可是有種雜物是非燒不可的,不能焙火糞,就是“老”了的人生前穿的衣服蓋的被絮和穿的鞋襪等,焙火糞是對逝者的大不敬,那是萬萬不能的,但是不能留,要送到墳頭燒。有一年隊里的墳山發了火,公社貼出布告,嚴禁帶火上山,別說到墳頭燒雜物。于是有人想出點子,送到水泥池子燒。池子是公家的,逝者的遺物燒了能轉世成為公家人,豈不甚好?于是就給池子增了一項大用途,隊里的人都遵守,形成規矩。池子不洗石灰不燒雜物的時候還是有的,但是也未閑,很快變成孩子們的娛樂場,一群六七歲娃兒吊著鼻涕跳進池子,比賽誰先爬上來,高個子爬得快,矮個子爬不上來便在池底墊塊磚或石頭什么的,池子底便有了許多磚和石頭,清池子的人得把這些雜物清干凈,還要挑水洗,因為殘存的石灰和草木灰不洗凈沾染稻種,對種子發芽很不利,清池子的人都明白這個理,曉得該如何做。
曬稻種簡單。
是在生產隊水泥曬場上。
曬場緊挨保管屋。生產隊稻種分幾個品種,遲熟品種產量高季節遲,種多了收割遲影響“復晚”,所以要與早熟品種和中熟品種搭配好。先浸早熟品種,保證四月中旬“開秧門”,七月初割“開鐮谷”。早熟品種如同早生的嬰兒,給人報個喜。曬種人將稻種一籮筐一籮筐往水泥曬場搬,攤平,婦女脫去鞋襪露出白白的腳丫,在鋪開的稻種上來回蹚,蹚成波浪狀,一天蹚幾遍,橫一蹚豎一蹚,有時蹚圓圈,蹚成漩渦狀。太陽落山前把種子收攏,又一籮筐一籮筐搬回屋里,等著浸。
浸種選在三月八日。
為什么選在這一日呢?“三八”是婦女節,這天婦女吃過早飯,穿得漂漂亮亮的到大隊部去開會,男的在水塘邊浸稻種,看見女的從身邊走過,香噴噴的一陣風,干活的男人便停了手上的活,目不轉睛望她們,鼻子還吸幾下,直到有人在他腋窩捅一巴掌這才將目光收回吐吐舌頭再干活。這情景是令人難忘的,隊長理所當然記住了,往后浸稻種總選在這一日。再說,上面干部把時間掐得死死的,說浸種三天催芽三天練芽一天,播到田里蒙上尼龍是三月十五日,育秧一個月四月十五日開秧門,誰敢違犯呀?有一年上級提倡溫室育秧,只須半個月,生產隊也是三月八日浸種,結果插秧提前到三月下旬,可是季節不因人的提前而提前,“清明斷雪谷雨斷霜”的舊皇歷改不了,插的秧很快被一場春雪蓋住,凍死了一大半,生產隊蒙受很大損失,自此干部們再不敢提清明節前插秧的話。
浸種時得選種。
選種的辦法是用黃泥巴水浮出胚子谷,黃土是這時派上用場的。用法是將黃土倒一部分到木桶里,木桶裝水,至于倒多少黃土裝多少水很有講究,土倒多了黃泥巴水濃度高,谷子全浮起,選不到種。倒少了黃泥巴水濃度小,浮上來的只有胚子谷,半胚子谷浮不上來,而半胚子谷是不能發芽的,下到田里會爛掉,銹出的污水爛秧苗。再說,半胚子谷還是糧食呢,去殼粉碎摻野菜做成圓子特好吃,老年人說“有筋臼”,大人和細伢都愛吃,搶著吃。不去殼的半胚子谷粉碎喂牲口也是上等飼料,要賣好幾分錢一斤呢,莊稼人把糧食看成命根子,浪費了誰舍得,遭雷打。老祖宗的話一代傳一代,牢記在心里,喝瀉藥也瀉不去。黃泥巴水的濃度多少適宜呢?隊長有經驗,將一只雞蛋從荷包掏出,放進黃泥巴水浮出三分之一即可,此法子百試不爽,比用濃度計強許多。
選出的種子不能直接浸到水里,還要用清水洗,洗去沾在種殼外邊的泥巴漿。辦法是將裝稻種的籮筐從黃泥巴漿水里提起,放到塘里沉幾下,晃幾晃,籮筐底流出清水就行了。選種子和浸種子由五個男社員完成,前面說過女的到大隊部開會去了,她們過節日,哪能讓過節日的人來干下水的農活呢?五個男社員流水線作業:一人往籮筐裝稻種,裝好后遞給選種的人;選種的人將半籮筐谷在黃泥巴水桶沉幾下;旁邊一人拿著箢箕將浮起的半胚子谷撈出;選種的人將籮筐遞給站在水塘邊的人;這人便將籮筐沉到水里晃幾下,再遞給一個站在岸上的人;岸上的人將洗凈的稻種倒進水泥池子,待全部稻種倒進池子再灌水,水將稻種淹沒三寸,浸種的任務就算完成了。當然,要說完成也不準,只能說當日的任務完成了,因為稻種須浸三日,每日換水,要不然,種子在水里呼吸冒出的氣泡污染了水,水就渾濁,不利于種子發芽呢。莊稼人做活求細致,小環節不打懶主意,經他們的手做出的活兒那才叫活兒呢,不誤農時,如此才稱得上老把式。這規矩傳了幾千年,正因為如此,田里的莊稼才年年綠,農家的日子才日日紅,人類繁衍不止,臉上都寫著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