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歲高齡的葉嘉瑩先生是譽滿海內外的中國古典詩詞名家耆宿,是一位以中華文化為一生之本的傳奇學者。但葉先生的成長道路并不平坦,甚至可以說是充滿著崎嶇。葉嘉瑩嫡侄葉言材先生,受到姑母葉嘉瑩的勉勵,在2020年葉先生96歲華誕之際,執筆回憶了數十年來姑侄情深的幕幕往事,以親身經歷講述了葉嘉瑩先生的親情友情世界。近日,《我與姑母葉嘉瑩》一書正式出版。
執教于日本北九州市立大學中國系的葉言材,與葉嘉瑩先生不僅是親姑侄,而且同為中國文學研究者。葉言材在成長及治學過程中深受葉嘉瑩先生關照與影響,更是葉嘉瑩先生受邀回國執教、創辦南開大學中華古典文化研究所、與中外文化名人交游等重要時刻的親歷者和參與者,對葉嘉瑩先生抱有深刻的了解和真摯的情感。
這部《我與姑母葉嘉瑩》不僅為讀者生動重現了葉嘉瑩先生生長于斯、永銘于心的葉氏大家族和察院胡同老宅,回顧了作者青少年時葉嘉瑩先生歸國與家人重聚相伴并游歷講學于祖國各地的珍藏記憶,更將葉嘉瑩先生與中外諸多師友結下深厚情誼的知心交游娓娓道來,其中包括陳省身先生、楊振寧先生、李霽野先生、陸宗達先生、夏承燾先生、繆鉞先生、鄧廣銘先生、陳貽焮先生、馮其庸先生、史樹青先生、吉川幸次郎先生、岡村繁先生等。
本書全文及圖片都得到葉嘉瑩先生審閱,其中許多內容系首次公開披露,也是對葉嘉瑩先生口述自傳《紅蕖留夢》一書的珍貴補充。葉嘉瑩先生在本書序言中深情寫道:
本來他(作者葉言材)對我的家世生平就比外人了解得更多,而且他在我們家族后輩中,無論所學中文專業或給外國學生講授中文的職業經歷方面,都可以說是唯一一個與我相近和比較能夠理解我“回國教書之志”的人。
他文思敏捷,識見又廣,一寫起來就下筆不能自休,洋洋灑灑。他認真和努力地以他的記憶補充了我以前一些記述的不足,這些關于人與事的敘寫,使我極為感動。
這本書與《為有荷花喚我來——葉嘉瑩在南開》算是近親:因為應《為有荷花喚我來》編委會的約稿,葉言材撰寫了關于姑母葉嘉瑩的文章,可寫著寫著,遠遠超過了約稿字數。結果,就有了這本《我與姑母葉嘉瑩》。通訊員 孫琳菲
《為有荷花喚我來——葉嘉瑩在南開》
現任南開大學中華詩教與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長的葉嘉瑩先生,出生于1924年7月。1945年,葉嘉瑩先生畢業于北京輔仁大學國文系。此后,她的人生足跡遍及中國臺灣、北美多所大學,自1979年始,葉先生每年回國教書,曾應邀在全國40余所國內大專院校義務教授中國古典詩詞,最終她選擇了在南開大學執教與定居,把自己的鄉根融入南開的沃土。葉嘉瑩先生傳承中國古典文化近八十載,設帳南開逾四十年,桃李滿天下。南開大學教授、文學院原院長沈立巖主編的《為有荷花喚我來——葉嘉瑩在南開》,首次披露了葉嘉瑩先生在南開大學40多年詩教傳薪的感人歲月。
《為有荷花喚我來》收錄了葉先生長文《我與荷花及南開的因緣》,此外還有專攻中國古典詩詞的學者、教授,有聽葉先生詩詞講座入門并追隨多年的“葉粉”,有1977年后恢復高考入學的首批南開學子,有在葉先生中華古典文化研究所工作的助理、老師及由此畢業走出校門的碩士、博士,有熟諳先生身世與歸根祖國、情系南開翔實史料的葉先生親侄子……多視角展現了葉先生的品格修養、學術成就、大師風采。既有先生心系故土、結緣南開及興建中華古典文化研究所之歷程;又有先生“跑野馬”的教學意境;更有對先生融貫中西之“興發感動”“弱德之美”等學術思想的研究述評,闡發先生激活古典詩詞之詩教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