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持小試管,身穿白大褂,他工作的“畫風”不像警察。
沒有配過槍,很少使用警械,他傍身的“武器”是一臺臺精密復雜的儀器。
參警20多載,開展毒品檢測萬余次,他為鎖定形形色色的毒販提供科學依據,從無差錯。
累計培訓3000余名基層民警,起草多項武漢毒品含量鑒定技術標準,獲公安部科技進步三等獎。
他,就是武漢市公安司法鑒定中心禁毒分中心正高級工程師楊道兵。
毒影難逃這火眼金睛
初冬時節,漢口沿江街區,老梧桐樹葉五彩斑斕。武漢市公安司法鑒定中心禁毒分中心“楊道兵工作室”里,一大摞檢測報告、業務書籍中,埋著一道雪白的身影——楊道兵。
這是全國禁毒戰線少有的以民警名字命名的毒品檢測工作室。這里沒有短兵相接的刀光劍影,卻需要絕對地細致。
2020年,一個派出所送來一袋K粉檢測樣品,那是他們跟蹤數月,好不容易獲取的戰果,只等檢測結果一出,將毒販子繩之以法。
本是一道“常規題”,接檢、稱量、取樣、凈化、上機分析……楊道兵三下五除二做完了,誰知儀器上并未顯示相應圖譜。
難道是儀器出了故障?楊道兵重做了一遍,結果還是陰性。
偵查員又急又納悶:“這怎么可能,這家伙明明一直和涉毒的人來往。”楊道兵也是一頭霧水。
下班了,楊道兵遲遲未走。一遍又一遍取樣上機、比對結果、分析曲線,直到有充分依據認定,粉末狀物質是一種新型精神活性物質。
為穩妥起見,次日一早,楊道兵緊急聯系公安部,通過標樣比對,證實檢測結果的正確性。
發令抓捕時,毒品還是熱的
2013年,武漢警方盯上一條線索:漢口癮君子黃某,本已因吸毒離婚破產,突然間3輛豪車頻繁使用,大批量采購化工原料,運進漢口一棟居民樓制毒。
黃某十分慷慨地改建破舊樓房:花幾十萬元安裝了一部新電梯,免費供鄰居乘坐;違規在樓頂加蓋房子,必須持專門的電梯卡方可到達;樓道、電梯口、電梯轎廂內布下不少攝像頭。
警方計劃抓捕,一個難題怎么也繞不過去:到底何時才是行動的最佳時間?早了,依據法律可能只能認定未遂;晚了,毒品可能被轉移,搜不到證據。
作為毒檢專家,楊道兵大膽判斷:制作冰毒需要添加兩種重要物質,若化學反應進行到添加時,特警就強攻。
4月9日晚,“制毒工廠”又在開工,楊道兵和特警隊員埋伏在周邊。
直到次日凌晨5點,當聽到毒販正在添加物質的信息,楊道兵立馬向攻堅特警發出了抓捕信號。特警沖進制毒現場,查獲含毒品甲基苯丙胺成分的液體396.5千克、甲基苯丙胺129.98克以及專業制毒設備。
“制毒反應剛剛完成,毒品還是熱的。這個案子的主要嫌疑人最后被判處死刑。”好幾年過去了,楊道兵回憶起這一幕仍興奮不已。
撕開合法外衣揭露毒魔
近年,一些利欲熏心的毒販為規避犯罪風險“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在正常化學品經營中,夾帶結構相似、不易辨別的違禁品。若沒有毒檢專家的鼎力幫助,辦案容易迷失方向。2018年,在一起案件辦理中楊道兵憑著過硬技術立下汗馬功勞。
那年初,一家藥業公司私下里參與制販新型毒品活動,其制販毒品的種類、方法、地點等起初并不清楚。
“當時面對種類多、成分復雜的化學品,頭都要搞暈了。一根化學鍵、一個化學元素的不同,都要多問幾個為什么。”楊道兵通過秘密取樣,從多批次樣品中,分離出瘦肉精、雙唑草腈等不涉及毒品的物質,同時又找出了僅存在于某一次樣品中的國家管制的新精神活性物質成分。
“拿到這個結論,我們辦案子才有底氣!”專案組民警順著他提供的科學依據、合理建議,一舉查獲遠在千余公里外的制毒窩點。楊道兵又從需要篩查的幾十種可疑樣品,最終鑒定出國家管制的11種新型毒品10余千克。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嚴運濤 通訊員 楊槐柳 張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