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訊(記者陶輝、胡小軍 通訊員李青松、郭斯)一代文豪蘇東坡一生顛沛流離,足跡遍及宋朝國土,但所到之處充滿陽光,當地百姓都能享受到他的恩澤。11月29日上午,一場圍繞蘇東坡的家國情懷及其當代價值、東坡文化與旅游的融合發展等當代視域下的東坡文化主題研討活動在黃岡舉行。
東坡文化主題研討會現場。陶輝 攝
來自眉山、惠州、儋州、諸城、黃岡等東坡聯盟城市和武漢、黃石、鄂州等武漢城市圈城市的蘇學專家、文化學者共50余人,圍繞蘇東坡的家國情懷及其當代價值、東坡文化與旅游的融合發展等當代視域下的東坡文化主題,進行了深入的交流和討論,展示了蘇學研究的最新成果。
東坡文化主題研討會現場。陶輝 攝
東坡故里眉山三蘇祠博物館文博新銳翟曉楠以《文旅融合背景下東坡文化創新發現路徑探索》為題作交流發言,結合博物館研究、展覽、收藏、教育等職能,從三蘇祠博物館的歷史地位、東坡文化研究現狀、東坡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發展路徑等方面作了回顧和展示,其改善展陳讓東坡文化可感可觸、緊跟時代現代表達輸出東坡文化的成功經驗引起與會者的共鳴。
惠州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副院長申東城教授以《一自坡公謫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為題,暢談了東坡精神與惠州的發展。他認為,東坡精神的內涵是勤奮好學、敢于擔當,創新求變、仁政民本,清正廉潔、樂觀豁達,我們能從東坡身上學到好學的精神、樂觀的性格、做人的準則、擔當的品格,對于促進惠州的政治、經濟、文化建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儋州市蘇學專家吳本東在《蘇東坡與儋州結下的深厚情緣》的交流發言中認為,儋州是蘇東坡最終垂老的居住之地,更稱得上是蘇東坡心中“風土極善,人情不惡”的第二故鄉,他把自已真正融入到儋州人民的生活生產當中,在困境中與儋州人民盡顯魚水之情。作為“千年英雄”蘇東坡,在儋州做出的不可磨滅的貢獻,留下的許多傳世佳話,為我國知識分子從政為文、升遷浮沉提供了一個耐人尋味的范本。
知密州(今山東諸城)為蘇軾第一次主政地方。諸城市文化藝術中心暨超然臺主任喬云峰縱論《蘇軾密州行政的家國情懷》。他認為,密州時期蘇軾的家國情懷體現為關愛百姓的仁政之德、教化百姓的儒者之舉、關注時政的卓識之力、安疆守土的報國之志,而政行以德的優秀范本、愛民為先的生動教材、家國為重的生活態度、澤被后世的文化擔當,則是蘇軾家國情懷的當代價值和社會意義。
黃岡市東坡文化研究會原會長、中國蘇軾研究學會副會長涂普生在《蘇東坡黃州谷底登峰及其文旅意義》的交流發言中認為,蘇東坡之所以能從其人生谷底登上文壇高峰,主要是因為蘇東坡有黃州赤壁之悟、相田途中遇雨之得、蘄水(今浠水)清泉寺一游之變,這對于進一步催生黃岡文旅產業這一新的經濟增長點,對于打造黃岡文旅大市、強市,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