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訊 (記者譚明猛 通訊員方勇軍、楊虎)2021年 “蔡甸豆絲”榮獲“國家地理標志專用標志”; 2020年,蔡甸“豆絲大王”夏長興在“蔡甸好人”評比中榮獲“蔡甸區第四屆道德模范”稱號。11月2日,記者走進蔡甸區萬順農產品專業合作社,其理事長夏長興講述了他艱苦創業的經歷,以及帶動鄉親們共同致富的事跡。
“好同事”為大伙就業 入股牽頭辦起大米加工廠
以前,夏長興在蔡甸區柏林糧管所工作,雖然收入不高,但仍是“鐵飯碗”。
1999年,糧食系統改制,他的許多同事面臨下崗再就業的困境,就在這時,幾個昔日要好的同事找到他,希望他牽頭,把糧食局的大米加工廠盤下來。最終,夏長興四處籌款,拿出20萬元跟同事們一起辦起大米加工廠。
2005年,在大米加工廠的基礎上,他正式成立了天安米業有限公司,注冊了“金碾王”商標,推出 “晚金優”、“農家晚粳米”等產品。2009年,“金碾王”被評為武漢市著名商標。
2010年,隨著蔡甸區成為武漢市的“菜籃子”,周邊農戶開始轉型種植蔬菜,加工廠面臨原料短缺的問題,同時,大米產品的銷售也逐漸不佳,最終,加工廠關門了。
“好能手 ”為豆絲工業化生產 500余次實驗獲得成功
2011年,初次創業失敗的夏長興回到老家蔡甸區玉筍村,加入蔡甸區萬順農產品專業合作社。
“我發現傳統豆絲很受歡迎,消費者只能從攤販手上買一點”于是,他租下村里的閑置小學,請來10多名村民手工做起豆絲來。
夏長興在蔡甸豆絲加工廠前留影。 記者譚明猛 攝
“傳統做法,一天只能產300公斤豆絲”夏長興說,“當時售價低,產量低,而且人工操作質量不穩定。一年銷售不到100萬元,利潤還不夠付工錢。”那幾年,每年要虧50多萬元。
“我的豆絲推向武漢各大菜場,確實受歡迎”夏長興一直在想,如何實現工業化生產,提質增效。然而,夏長興找遍全國,都沒買到豆絲加工設備。于是,他找到華中農業大學和武漢市農業科學院的專家,決定在專家的指導下研發設備。
從2014年起,夏長興和專家一起,整天敲敲打打,這里建清洗室,那里鋪設管道;這里購買磨漿機,那里建烘干室;他們建了又改,改了又建,反反復復,不斷實驗,不斷改進;生產出來的產品,一次不合格就來二次,二次不行就來三次……就這樣,他們前前后后展開了500余次試驗。終于,在2016年,他們成功研制出一條從浸泡、磨漿、燙制、冷卻、切絲、烘干、包裝全自動化的豆絲加工設備,這批設備還獲得了國家專利。
同時,他們反復琢磨原料浸泡、清洗、磨漿、成形、烘干等環節,形成了一套生產標準。“我的豆絲,原料都是本地農戶種植的,大米、黃豆、綠豆配比都是經過反復實驗,形成的生產標準。最重要的是,為了消費者的健康和確保傳統豆絲的風味,我們絕不添加任何添加劑。”
夏長興在介紹蔡甸豆絲產品。 記者譚明猛 攝
為了讓豆絲更具蔡甸特色,他又研發出黃豆豆絲、綠豆豆絲、蕎麥豆絲,并在豆絲中加入蔡甸藕粉,“使用這種配方的豆絲更綿軟、更筋道”。截止目前,蔡甸豆絲年產量達350萬公斤,年產值2000余萬元。
華中農業大學食品科學技術學院博士生導師、教授熊漢國曾稱,將手工豆絲實現工業化生產的,夏長興是全國“第一人”,他不愧為蔡甸“豆絲大王”。
“好商家”為兌現承諾 虧到賣房也得做
為了打開豆絲銷售市場,夏長興帶領團隊跑白沙洲、舵落口等批發市場。批發商和零售商擔心質量和口感問題,不敢訂購和代賣。這時,夏長興拍著胸脯鄭重承諾:“產品出現的所有問題,責任都是我的;要是賣不出去的豆絲,我全部包退。”
2015年10月,夏長興將首批機械化生產的5000公斤豆絲運到白沙洲大市場售賣。讓他沒想到的是,由于生產環節不到位,口感不好,就這樣,這批豆絲被退了回來。當夏長興將這批豆絲拖到飼料廠處理時,他和妻子都流下了傷心的淚水。這時,家人開始反對他繼續創業。
“說實在話,當時,我真的也想放棄。” 夏長興哽咽地說,為了兌現承諾,為了鄉親們,我不得不忍著淚,咬著牙,賣掉了一套房子,還借了一部分錢,繼續改進生產,繼續按當初的承諾實行銷售。同時,夏長興不斷帶著合作社的優質產品,奔走于各大超市與流通市場。
蔡甸豆絲榮獲國家地理產品標志證書。 記者譚明猛 攝
“蒼天不負有心人”,2018年,武商量販的采購人員,在白沙洲大市場無意發現了他的豆絲,并主動聯系其合作社,將他的豆絲引入到武商量販銷售。夏長興說:“他們認可我的豆絲,覺得品質穩定,產量也有保障。”此后,中百倉儲、盒馬鮮生的采購負責人也找上門引進其豆絲銷售。
此外,夏長興還開通了淘寶、京東網店,每年線上銷售。夏長興說,現在還與京東商城、天貓商城、漢購網等簽訂了銷售協議,已把蔡甸豆絲銷往到全國各地。2019年,夏長興還將蔡甸豆絲帶到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上。
“好老鄉”為大家共同致富 盡力帶動鄉親增產增收
夏長興扎實鉆研農產品加工技術,帶領鄉親們闖出一條致富之路。
他帶領老鄉親們打造農業品牌,把家鄉難賣的農產品通過深加工后賣出去,帶動鄉親們在家門口就業,增產增收,現在可以直接帶動35名村民就業。劉玉珍說:“跟著夏長興打工多年,年收入3萬多元。我還幫兒子在蔡甸城關買了房。”
夏長興的豆絲廠總是高于市場價優先收購附近村民的大米、綠豆等農產品,幾年的時間里,合作社種植大戶已從原來的5人發展到現在的200多人,農產品經紀人社員達70人。
夏長興榮獲蔡甸區道德模范榮譽證書。 記者譚明猛 攝
據介紹,他不僅2020年被評為“蔡甸區第四屆誠實守信類道德模范”,還先后榮獲 “蔡甸區知音創新人才” “湖北省農村實用拔尖人才” “武漢市黃鶴英才(農業)計劃人才” “武漢市五一勞動獎章” “湖北省五一勞動獎章” “武漢市勞動模范”等榮譽稱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