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業:從“不知什么是保險”到3.66萬億保費

從1980年復業開始,保險業在改革開放的春風下不斷發展壯大。經歷近40年的歷練,我國保險業原保險保費收入在2017年底達到3.66萬億元,是改革開放初期4.6億元保費收入的近8000倍。按照銀保監會公開的資料,當前我國保險業按保費收入已居全球第二。
保費
原保險保費收入為改革開放初的8000倍
“改革開放之初,我國保險市場由一家公司經營,全部保費收入只有4.6億元。到2007年底,全國保險公司達到110家,實現保費收入7000多億元,市場規模增長1500多倍。”原保監會前主席吳定富曾在保險業紀念改革開放三十年座談會上表示,改革開放之初,大部分中國人不知道什么是保險。
公開資料顯示,1980年,原中國人民保險公司恢復國內保險業務,1982年恢復人身保險業務。此后一段時間,平安保險、太平洋保險等公司相繼出現。按照銀保監會8月17日披露的今年前6月保險業運行數據,我國市場目前共有人身保險公司88家、財產保險公司87家。
“以前大家對保險不了解,如今保險成為眾多家庭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老百姓對保險的接受程度極大提升”,對外經貿大學保險學院教授王國軍回憶稱,改革開放后,保險市場不斷擴大,保險公司、經紀公司、公估公司等數量大幅增加,承保范圍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保險的作用逐漸發揮出來。
從公開的近些年保險業運行數據可以一窺保險業的發展變化。據新京報記者梳理銀保監會公布的資料,在1999年,我國保險業的保費收入為1393.2億元,賠款、給付資金為510.2億元,資產總額則為2604.1億元。而截至2017年末,保險業原保險保費收入升至3.66萬億元,賠款和給付支出達到1.12萬億元,總資產增長至16.75萬億元。也就是說,從改革開放初的4.6億元保費收入,到去年的3.66萬億元,除去保戶投資款新增交費、投連險獨立賬戶新增交費等收入,整個保險市場的原保險保費收入是當初的近8000倍。
“中國保險業的誕生和復業緣起于國家的改革”,銀保監會副主席黃洪在2017陸家嘴論壇上說,“從制度設計看,正是由于國家1978年開始的改革開放,從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風險由國家大包大攬轉向全社會分擔,保險才有了賴以生存的土壤。可以說,沒有十一屆三中全會,就沒有國內保險業務的復業,保險就是國家改革的產物。從發展基礎看,正是由于國家的改革,全社會生產生活極大豐富,如2016年中國GDP是1978年的204倍,對保險才產生全面廣泛的需求。”
開放
外資保險公司總資產破萬億
加入WTO,是改革開放過程中,保險業開放的分水嶺。資料顯示,1978年改革開放伊始至加入WTO前,銀行業和保險業開放主要是在特定地域和部分業務領域以試點的方式進行,開放程度有限。1992年,上海成為對外開放保險業務的首個試點城市,美國友邦保險公司作為第一家外資保險公司在上海設立分公司,此后試點城市逐步擴大至廣州、深圳等。
銀保監會副主席陳文輝5月份在清華五道口全球金融論壇上稱,自2001年加入WTO后,保險業方面取消了外資保險經紀公司外資持股比例限制,擴大合資人身險公司外方股東持股比例,并逐步允許外資非壽險公司經營除法定保險業務以外的全部非壽險業務,允許外資人身險公司經營全面的壽險業務,以及取消外資保險公司就非壽險、個人意外和健康保險有關業務向指定再保險公司分保的要求等。
外資保險機構數量、資產規模逐步上升。陳文輝彼時透露的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末,共有保險業營業性機構71家(外資保險公司56家,保險中介機構14家,資管子公司1家),外資保險公司總資產1.03萬億元,同比增長13.33%;2017年全年保險保費收入2140.06億元,同比增長35.7%。
“保險市場開放是最早的,現在向開放的深度和廣度上來進行,包括放開壽險公司的外資股權限制,對外資開放保險中介公司,主要是保險經紀公司,甚至開放保險資產管理公司。這并不是原有意義上多拿牌照的概念。”中央財經大學保險學院原院長、教授郝演蘇此前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在近期加快金融業開放的大背景下,保險領域已有動靜。5月2日,工銀安盛人壽收到監管批復,銀保監會同意其發起籌建工銀安盛資產管理有限公司,注冊資本為1億元人民幣,注冊地為上海市。
競爭
五大上市險企入圍財富500強
陳文輝曾表示,“中國加入WTO之初,銀行和保險業的基礎還非常薄弱。因此在加入WTO之時,很多人都比喻‘狼來了’,擔心中國能不能經受住對外開放的考驗。事實證明,我們不僅經受住了考驗,還不斷地發展壯大。”
對外開放、引入更多經驗與競爭的同時,加上自身的改革,中國保險業迅速發展。2009年9月,中國人民保險集團公司成功改制為中國人民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從傳統國有企業向現代國有控股金融保險集團轉變。2012年,中國人民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在港交所上市,成為第一家海外整體上市的中管保險集團。
根據中國保險學會的統計,在2018年7月公布的《財富》世界500強排行榜中,除了新華保險,5家上市險企入圍,中國平安和中國人壽分列第29位、第42位,泰康保險集團也首次登榜。
從最新公布的上半年保險業運營情況來看,中資險企在國內保險市場上保持著絕對的競爭力。2018年1-6月,中資人身保險公司的原保險保費收入約為1.53萬億,占到整個行業合計原保險保費收入1.64萬億的93%,中資財產保險公司原保險保費收入占比則達98%。
保險業也不斷嘗試“走出去”。銀保監會2011年12月公布的數據便顯示,彼時有8家中資保險公司在中國大陸以外地區設立了27家保險營業機構,6家中資保險公司設立了8家海外代表處。
案例
友邦去年凈利增2.8倍
作為首家在中國設立分公司的外資險企,友邦保險一度以保險代理人的營銷方式打開市場。1992年,美國友邦保險公司在上海設立分公司,截至目前分公司覆蓋上海、廣東、北京、江蘇等地。
友邦北京總經理鄭少瑋去年接受新京報采訪時表示,“目前友邦北京約九成新單保費來自營銷員渠道。”友邦中國官網披露數據顯示,其在2017年凈利潤為19.9億元,較2016年度的5.18億元同比增長了2.8倍。當年保費收入排名前三位的險種有兩個重疾險、一個分紅型年金險,保費收入均超10億元。
在國內保險市場,近些年友邦的保費收入上升明顯。銀保監會公布的2018年上半年人身保險公司原保險保費收入情況顯示,友邦的原保險保費收入為130.69億元,同比上升了31.3%,占到28家外資保險公司合計原保險保費收入的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