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新聞記者 王榮海
剛剛過去的清明節小長假,武漢各大陵園迎來祭掃高峰。一些細心的市民發現:現場祭掃的市民少了,“云”祭掃的市民多了;燒紙錢的少了,鮮花祭掃的多了;組團從異地返鄉祭掃的現象少了,委托陵園代為祭掃的家庭多了。
“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清明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歷來有踏青和祭掃的習俗。為了使清明節真正“清明”起來,近年來,各級民政部門、文明辦等單位大力倡導文明祭掃、綠色祭掃,陵園公墓單位努力踐行健康祭掃、安全祭掃、文明祭掃。
今年清明節前,武漢市民政局專門發布的清明祭掃通告,倡導人民群眾健康祭掃、安全祭掃、文明祭掃。扁擔山、長樂園、九龍宮陵園、流芳陵園、玉筍山陵園等陵園公墓單位采取了系列人性化舉措,為落實健康祭掃、安全祭掃、文明祭掃創造條件。
與此同時,市民祭掃的方式也在發生改變。在漢口殯儀館,祭掃市民免費領取追思卡,寫下想對逝去親人說的話。在九龍宮紀念園,祭掃市民深情演奏《想你的時候問月亮》,表達對逝去的妻子的眷眷不舍。
今年清明節期間,全國疫情形勢嚴峻,不少身在異地、異國的人士或市內行動不便的市民無法到現場祭掃。武漢幾乎所有陵園推出了網絡祭掃、代客祭掃服務。為方便有需要的市民,石門峰紀念公園推出網絡祭掃服務,市民在石門峰線上平臺自建網上紀念館,表達追思。今年,孝恩園代客祭掃量驟增,3月份就完成80余例服務。
生前盡孝厚養,死后文明薄葬。在石門峰紀念公園、黃陂長樂園、龍泉山孝恩園、江夏云景山紀念陵園等多家陵園,都推出了免費生態葬,數百位生態環保葬逝者的骨灰與花草相伴、回歸自然。
古人云:“移風易俗,天下皆寧。”移風易俗,就是要掃除陳規陋習和愚昧落后觀念,形成健康向上的價值觀念、道德規范、文化輿論和社會風尚。“祭而豐不如養之厚”,免費生態葬傳播了“厚養薄葬”新風尚;疫情防控之下,祭掃形式因時而變,“云祭掃”同樣能能承載人們的情感。我們樂見,武漢文明祭掃的蔚然成風。
當然,移風易俗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貴在堅持,難在堅持,成也在堅持,需要持之以恒、常抓不懈、久久為功。讓我們我們緊跟時代文明,爭做移風易俗的表率,做文明新風的典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