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定汲取教訓,還要多向鄉親們宣傳保護綠水青山的政策和法律知識。”去年12月4日,在長沙縣開慧鎮“憲法宣傳日”活動現場,曾因私伐野生樟樹被處罰的村民吳某主動加入該鎮普法志愿宣傳隊,通過現身說法引導鄉鄰尊法守法,取得很大反響。這是長沙縣創新法治教育的一次生動實踐,也是全縣特色普法工作的一個縮影。
近日,中宣部、司法部、全國普法辦聯合對外發布“2016—2020年全國普法工作先進單位”名單,長沙縣司法局榜上有名。用法治的意識去解決生活中的難事,用法治的方式去處理矛盾糾紛,在長沙縣,人民群眾法治意識的有效提升,離不開一場場形式多元的活動、一次次普法人的宣講、一個個建設在民眾家門口的普法陣地。
濃厚普法氛圍
以“三個融入”為原則,建成首批102個村級法治文化陣地
真正有效的法律,不只是白紙黑字,更要融入人們的生活。
長沙縣創新載體形式、延伸普法觸角,積極推進村級法治文化陣地建設,并免費向群眾開放,將法治文化融入群眾生活,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的法治意識。
去年,全縣第一批102個村級法治文化陣地建設完成,以“三個融入”(即融入周邊環境、融入居民需求、融入美麗宜居村莊建設)為原則,用通俗易懂的方式來展現憲法、民法典等法律法規,形式包含法治文化廣場、憲法主題公園、憲法長廊、普法大道等,在不改變原有基礎建設的前提下,注入大量的法治文化元素,將法治文化與本土文化、地方特色相融合,讓群眾在潛移默化中自覺尊法、學法、守法、用法。
走進全縣各村級法治文化陣地,一步一景、一景一法,法治之風撲面而來。以旗幟、紅心為設計元素的“法映紅心”開慧鎮,以茶葉、水滴為設計元素的“法潤茶鄉”金井鎮,以稻穗、農田為設計元素的“法助興農”高橋鎮,以山川、河流為設計元素的“法重如山”福臨鎮……鋪就一道道富有濃厚法治文化底蘊和現代休閑意義的人文風景線,營造出崇德尚法的良好社會氛圍。“既可以休閑鍛煉身體,又能學到不少法律知識,這個法治文化廣場很實用!”開慧鎮錫福村村民林億德說。
據悉,全縣第二批9個鎮(街道)113個村(社區)法治文化陣地建設將于今年3月啟動建設,項目完成后將實現全縣村級法治文化陣地全覆蓋。
創新普法形式
開設網上“享法課堂”,接受社會單位點單開展上門普法
“母親和女朋友同時掉河里了,你先救誰?”
“小孩子才做選擇,兩個都要救。”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二十六條、第一千零五條明確規定,成年子女對父母負有贍養、扶助、保護的義務,而自然人的生命權、健康權受到或者處于其他危難情形的,負有法定救助義務的組織或個人應當及時施救。”
一道考驗廣大男生的燒腦題,在長沙縣司法局公職律師、江背司法所人民調解員王承志的“友情提醒”中巧妙解答。
這是長沙縣司法局公職律師普法志愿團緊貼時事熱點,開設的網上“享法課堂”,課堂圍繞民法典,通過相關案例開展普法宣傳,以一期為群眾解答一個與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法律問題的方式,通過抖音、微信視頻號等平臺,定期更新推廣,讓普法更接地氣。
同時,長沙縣司法局還成立了“普法宣傳志愿服務隊”,接受社會單位點單預約普法課程,應約“上門普法”,通過“法律六進”(進機關、進鄉村、進社區、進學校、進企業、進單位),有效帶動全縣有接受教育能力的公民積極學法守法用法。
堅持普治并舉
成立全省首家駐企公共法律服務點,實施法治宣傳教育“六大工程”
“我是個外地司機,人生地不熟,不知道如何處理這件事,沒想到工作點法律服務人員指導我依法維權,為我挽回了損失,為他們的專業服務點贊!貨運司機趙先生感慨道。
這是長沙縣黃興鎮海吉星公共法律服務工作點成立以后,充分發揮公共法律服務優勢,及時有效解決市場內部矛盾糾紛的一個縮影。
長沙縣積極探索“由法治宣傳向法律服務延伸拓展,到最終實現依法治理”的工作路徑,不斷提升公共法律服務質效,深入落實“一村(社區)一法律顧問制度”,先后在藍思科技?梨廠區(全省首家)、黃興海吉星市場成立駐企公共法律服務點,為優化營商環境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駐點法律專干、律師及綜治人員認真履職,積極為市場經營戶及周邊群眾解答法律疑惑,參與轄區重大、復雜、疑難矛盾糾紛的調解,最大限度把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讓每一位當事人在調解案件中學習法律知識,形成依法維權的思維。
“2022年是‘八五’普法關鍵之年,長沙縣將在加強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推動普法與依法治理有機融合、健全完善普法責任機制‘三大重點’基礎上,以著力提高普法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為目標,重點實施法治宣傳教育‘六大工程’。”長沙縣司法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法律就像旅行一樣,必須為明天做準備,讓法律的發展根植于社會的發展,和社會一起成長,與時代共同進步。我們有理由相信,深入持久的普法工作,將為全面推進依法治縣奠定堅實的社會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