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祝華 通訊員 董慧 陳婕
金秋十月,穿行在大冶還地橋鎮秀山峰,仿佛進入礦山生態公園。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眼前這個“氧吧”,過去竟是寸草不生的廢棄礦山。
裸露礦山為何能舊貌換新顏?近年來,“礦冶之都”大冶積極實施全域國土綜合整治,修復礦山、整治土地、調整優化空間布局,全力為黃石臨空經濟區發展騰出新空間。
廢棄礦山“美顏”變公園
大冶市是我國重要銅礦、鐵礦生產基地。“還地橋鎮最多時有石灰礦、煤礦、鐵礦等100多家,僅秀山村就有石灰窯20多個。”大冶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總工吳文治介紹,遍地開花的采礦業,給當地帶來經濟效益的同時,也造成系列生態環境問題。廢棄礦山邊坡最高的100多米,山體裸露、水土流失嚴重,滑坡、塌陷等地質災害易發。
還地橋鎮最大山體秀山曾因資源豐富輝煌一時,山峰被削去一半。2014年,大小礦山雖被關閉,但山體裸露,遇刮風就灰塵漫天,下雨污水橫流。“即使門窗關閉,家里也四處是灰,每天要擦好幾回。”當地村民吳育中說。
還地橋鎮全域國土整治項目啟動后,大冶對廢棄礦山進行生態修復,一寸一寸地植上林草。削坡、掛網、噴土、種草……占地400多畝的秀山、300多畝的屏山被一點點美顏,地勢平坦的地方種上桂花、櫻花,鋪草復綠。秀山上20多個石灰窯,十幾個拆除,另有10個修復保留,作為歷史文化景觀和生態教育基地,以史為鑒,保護環境。
“我們還為采空塌陷區進行技術修復。”吳文治介紹,專業人員先勘測出塌陷區的準確位置,再打灌漿孔,最深80多米,總共一萬多個。灌入水泥漿后,采空區再未發生過塌陷。
如今,秀山上健身步道、文化長廊、休息涼亭等配套設施一應俱全,成了附近村民休閑娛樂的好場所。兩年來,還地橋鎮累計讓20多座礦山重披綠衣。
系統整治優化用地布局
大量采礦點、洗礦廠整治關停后,大冶留下工礦廢棄地近10萬畝,地塊被污染,土壤質量下降,不宜耕種,既浪費土地資源,又影響連片利用。
“這些問題在還地橋更為突出。”還地橋鎮鎮長朱勇強介紹,過去鎮里采礦點多,工礦廢棄地在桂樹、前湖、馬石等多個村莊都有分布,加上當地屬山地丘陵地形,地形變化多,人口近10萬人,居民點多,造成耕地等土地資源布局零散,土地碎片化嚴重,需通過整治,促進集約利用。
走進桂樹村,一塊近30畝大的橢圓形地塊,金色的稻浪美不勝收。“這里以前是水泥廠廠房,現在被復墾成耕地。”朱勇強介紹,復墾工礦廢棄地,首先要拆除廢棄建筑物、清運礦渣碎石,再剝離地表被污染的土層,剝離厚度近50厘米,重新覆土一米厚作為耕作層。整治后,這30畝地與周邊農田連成一片,成為豐收的沃土。占地100多畝的艾家山鐵礦舊址,整治修復后成為果林地,桃樹已長到一米多高。
為優化空間布局,還地橋鎮調整規劃后,全鎮將分為高端制造、智能物流、科技創新、生活服務、生態農旅等五大功能區,產業分布更加合理、集中。煤礦村的37戶居民的房屋,將集中搬遷還建,宅基地重新利用,將新增建設用地50多畝。實行宅基地騰退的還有還橋村、軍山村等,共騰退宅基地200多畝。
為“未來之城”騰出新空間
“還地橋鎮正駛入發展快車道。”朱勇強介紹,今年5月黃石臨空經濟區正式獲省政府批準,將瞄準長江經濟帶臨空高端制造業集聚區、鄂東臨空商貿中心、光谷科技創新大走廊副中心三大定位,重點打造高端制造產業區、智能物流區、科技創新區、生態農旅區,打造融入武漢城市圈同城化發展和對接光谷科創大走廊的橋頭堡。
還地橋鎮是黃石臨空經濟區核心承載區,大量的建設項目面臨落地。“還地橋鎮一年至少有10個重點建設項目,需建設用地指標1000多畝,未來幾年,共需要建設用地指標8000多畝。”朱勇強表示,通過全域國土綜合整治,將新增用地指標8300多畝,將有效保證重點項目落地。同時,綜合整治對項目區的礦山、湖泊、河港、農田、林地進行系統優化,將碎片化的工業用地、農業用地、生態用地重新整合,構建農田集中連片、建設用地集中集聚、空間形態高效集約用地格局,全力為有“未來之城”之稱的黃石臨空經濟區騰出新空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