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市蔡甸區花博匯
□楚天都市報極目新聞記者 劉丁維 攝影: 楚天都市報極目新聞記者 宋枕濤 黃士峰
推窗見綠、出門遇園、凝眸是景……這樣美好的場景,不久將定格在荊楚大地的城市和鄉村。
湖北省政府辦公廳近日印發《湖北省城鄉人居環境建設“十四五”規劃》,從“住有所居”轉向“宜居安居”,打造具有荊楚特色的現代版“富春山居圖”。
打造城市生態美境
建設公園綠地10分鐘生活圈
武漢市京漢大道與建設街交會處的“口袋公園”,種有櫻花、杜鵑、茶花、梅花等,一年四季接力綻放,天天給人美的享受。
去年底,武漢建成開放100個口袋公園,讓市民在家門口即可享受“江風湖韻、山清水秀、樹茂花繁、人在園中”的山水畫卷。
今后,“公園建在家門口”的福利,就要覆蓋全省了。按照湖北省城市園林綠化“增綠提質”三年行動,到2023年,新增園林綠地面積6000公頃以上,爭創2-3個國家生態園林城市,建成一批特色鮮明的園林城市、園林縣城,城市生態和人居環境質量顯著提升。以“園中建城、城中有園、城園相融、人城和諧”為目標編制公園城市規劃,加大留白增綠、拆違建綠、見縫插綠、破墻透綠力度,在中心城區、老舊城區增加口袋公園、街頭游園等小微綠地。建設“公園綠地10分鐘生活圈”,實現“300米見綠、500米見園”,打造城市與山水環境相融的公園城市生態美境。
《規劃》明確提出,要堅持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理念,統籌自然環境治理,完善以“三江四屏千湖一平原”為骨架的生態安全屏障。建設長江、漢江、清江綠色生態廊道,加強江河湖庫生態保護治理,推進湖泊清淤及綜合治理,加快退化濕地保護修復,提升河湖、濕地生態系統穩定性。實施秦巴山區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生態修復工程、大別山區水土保持與生態修復工程、武陵山區生物多樣性保護工程、幕阜山區巖溶地區石漠化綜合治理工程。
加強三峽庫區、丹江口庫區、神農架林區等重點生態功能區的保護和管理。全面推行林長制,保護森林資源,提高全省森林覆蓋率。打造江河安瀾、水清岸綠、魚翔淺底的自然畫卷,擦亮“千湖之省”名片。
塑造荊楚田園風光
堅持自然原則避免千村一面
刷墻抹畫、兵營式、排排房……“千村一面”的鄉村環境整治,讓人望山見水,卻難憶鄉愁。
為避免美麗鄉村同質化,《規劃》提出,要以鄉村人居環境風貌為底色、民居建筑風貌為特色,尊重山水格局、田林資源、地域文化,加強鄉村風貌引導,彰顯民族特色、地域特點、鄉村特征。堅持新村宜建則建、老村宜改則改、古村宜保則保,組織編制鄂東北、鄂東南、江漢平原、鄂西北、鄂西南片區鄉村建筑風貌規劃設計導則和圖集,引導荊楚鄉村建成多元價值空間、高品質宜居空間、和諧舒適美好空間。
塑造荊楚田園風光和鄉村生態環境,突出地域文化元素符號,在村落選址、建設過程中堅持自然生態原則,在景觀設計、建筑形式上注重鄉土元素植入,合理布局道路、住宅、公共活動空間、重要景觀節點等,避免兵營式、排排房,避免道路、河道一味拉直取齊,避免河道渠化。
同時,充分利用閑置土地見縫插綠,大力推進村莊“四旁”植樹,庭院綠化、立體綠化,建設集中連片的庭院林、塆子林、環村林,打造微景觀、微田園、微環境。深入治理農村黑臭水體,消除30%以上的農村黑臭水體,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治理模式。到2025年,全省基本完成摸底確定的248萬戶農戶無害化衛生廁所建改,實現全省衛生廁所基本普及;全省新增4600個行政村完成農村生活污水與農村改廁同步治理,實現糞污資源化利用。
改善居民居住條件
改造老舊小區1.5萬個以上
《規劃》明確提出,落實“跨省通辦”,推進“跨市通辦”,發揮住房公積金異地轉移接續平臺作用,實現“賬隨人走、錢隨賬走”。
為解決新市民等群體住房問題,《規劃》要求,要以城市群、都市圈、中心城市為主體,以縣城為重要載體,增加住房有效供給。從實際出發,因城施策,采取多種方式,切實增加保障性租賃住房供給,主要解決符合條件的新市民、青年人等群體的住房困難問題。支持在人口凈流入的大城市因地制宜探索發展共有產權住房,供應范圍以戶籍人口為主,逐步擴大到常住人口,主要面向有一定經濟承受能力但買不起商品住房的新市民、青年人。同時,全面推進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到2025年,城鎮老舊小區改造計劃完成1.5萬個以上。
依托城際及市域軌道和高(快)速路等交通系統,推動建設以1小時通勤為基本范圍的都市圈。在均衡城鄉設施服務上,建立城鄉公共資源均衡配置機制,強化農村基本公共服務供給縣鄉村統籌,逐步實現標準統一、制度并軌。因地制宜推動城市和縣城供水、污水、燃氣管網向周邊村鎮延伸覆蓋。支持建設城鄉學校共同體,推進“互聯網+教育”發展,幫助鄉村學校持續提升教學質量。推動縣醫院與鄉鎮衛生院建立緊密縣域醫療衛生共同體,基本實現“大病不出縣”。
增強城市安全韌性
探索住區常態化防疫建設
《規劃》明確提出,對不同歷史時期積淀的具有歷史文化價值、傳統特色風貌、凝聚鄉愁的街區、道路、街巷、村鎮、建筑等,進行整體保護與科學利用,構建多層級多要素的城鄉歷史文化保護傳承體系。挖掘紅色文化、長江文化、炎帝神農文化、楚文化、三國文化、青銅編鐘文化、武當文化、少數民族文化等特色資源,推進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疫情進入常態化防控,社區防疫依然不可松懈。《規劃》明確提出,為增強城市安全韌性,除防洪排澇設施、海綿城市建設、應急救援場所、抗震防災能力提升、建筑和房屋安全整治等方面外,還要探索住區防疫建設,設置社區入口健康檢查與快遞集中收取點,優化樓棟入口空間組織,建設無接觸智能電梯,配置屋頂防疫花園;在室內設置玄關入口病毒消殺區域,加強衛生間消殺,配置病毒隔離窗戶。在有條件的新建小區和部分老舊小區,開展防疫住宅和防疫小區試點工作,推進防災減災示范社區創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