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新聞記者 黃忠
攝影記者 劉中燦
視頻剪輯 劉中燦
“只因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再也沒能忘掉你容顏。”這句耳熟能詳的歌詞,用來形容52歲的胡家洪和通草畫的緣起,似乎再貼切不過了。
早年一直潛心學習,繪畫功底頗深的胡家洪,2008年在一次外地畫展中接觸到了通草畫,從此便開始了在通草上一筆一畫勾勒星辰大海的逐夢之旅,一晃就是13年。
胡家洪作畫
10月31日,在武漢市江欣苑社區的非遺傳承園工作室內,作為江夏區通草畫非遺傳承人的胡家洪,正在潛心創作通草畫。“心中有圖,落筆不悔;一彩一墨,皆是匠心。”胡家洪說。
通草切割成薄紙用來作畫
胡家洪介紹,通草是一種植物,有清涼散熱之效,主要生長于我國黃河以南各省區,將通草的莖髓切割成薄如蟬翼的紙張用來作畫,則為通草畫。
清朝中期,不少西方畫家來到廣州,把水彩畫帶到了中國。由于紙張海上運輸受潮容易發霉。于是畫商想著能否在國內找到一種紙張代替,就地取材尋找到了通草紙,通草紙在當時只被用來做假花、干花。一次偶然中,畫師在“通草花”花瓣上上色,發現通透明亮、色彩艷麗,能展現出水彩畫的立體感,于是創作了中國風土人情的畫作,隨著廣州十三行運到國外銷售,結果一炮而紅。通草畫就此孕育而生。
通草木
極目新聞記者在胡家洪的工作室內看到,通草木莖曬干后成圓柱狀,通體白色,匠人直接用長刀滾切,這樣一張張厚薄勻稱的通草紙就切割完成了。“通草紙的制作也是非遺技藝,紙張的質量全靠老匠人的手藝。”胡家洪說。
胡家洪告訴記者,他作畫用的通草紙,多購于揚州、泰國等地,價格不菲。因為通草切割工藝所限,通草紙的規格一般為長45厘米、寬18厘米,再大的規格就需要拼紙,所以難免有印痕,這就需要畫師巧妙利用,使之與畫作渾然一體。
通草作畫裝裱上色皆關鍵
“繪制通草畫,通草紙的選料、藥水泡制、裱畫,以及構圖的高矮和遠近的透視是難關,其中最難的是裝裱,這一步不過關,前面畫得再好,也會前功盡棄。”胡家洪介紹。
藥水泡制
極目新聞記者了解到,通草紙濕的時候不加藥水很軟,加藥水干了之后又易繃破,還可能翹起來,所以藥水的配制是制作通草畫的關鍵。
調配顏料
為了攻克這個難題,胡家洪通過拜師和無數次的試驗,用了兩年半的時間,掌握了藥水配制關鍵,利用中國畫的覆背紙技術,解決了紙張繃破起皺,裝裱后的通草畫更易保存。
作畫上色
通草作畫還有一個難關,那就是通草畫紙極薄且光滑,不易上色。“一幅通草畫需要上9道色,每一道色上完之后需要風干兩到三小時,一套大的畫作從下筆到成型得耗費1個月甚至更久。”胡家洪介紹,他采用的顏料是天然礦物質顏料,需要精心調配色彩。水彩顏料運用到質感豐富的通草紙上,經過光線的折射,能呈現出斑斕繽紛的效果。“一幅作品可以保存200年之久,色彩還是保持如初畫。”胡家洪說道。
傳承推廣讓通草畫接地氣
胡家洪介紹,2014年到2018年,他曾在一家民營藝術博物館擔任館長一職,工作之余投入通草畫的創作。
但因繪制通草畫、通草紙選料、藥水泡制、裱畫,都需要耗費大量時間。2018年底,他決定辭職,潛心投入通草畫的創作和傳播。
裝裱
在胡家洪的工作室內,記者看到,他創作的通草畫作品包羅萬象,既有軍運會吉祥物、張之洞畫像、一堂和氣、建黨100周年、抗疫必勝、江漢關大樓等大幅組合作品,也有老虎、蘋果、人物肖像、風景畫等小品,累計超過1000余幅。作品造型生動,色彩濃艷,人物刻畫惟妙惟肖。創作之余,胡家洪還走進學校、景區景點、節日活動現場,推廣宣傳通草畫非遺,讓更多的人了解通草畫。
推廣通草畫
“通草水彩畫起源于廣東,我們可以利用武漢的特色碼頭文化,拓寬創作渠道,讓通草畫更接地氣。”江夏區文化和旅游局局長王太明表示,雖然通草畫知名度和影響力并不高,但作為一門小眾的非遺文化,在藝術形式上仍具有獨特的價值和風格,也有著重要的歷史和文化價值,江夏區文旅部門將在其保護、傳承、推廣上予以支持,鼓勵其創新,讓更多市民和百姓了解通草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