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百業興,先行在交通。九省通衢的武漢,歷來通江達海、輻射全國,注定在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中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武漢要做新發展格局下的‘新沿海’”。武漢市商務局黨組成員、總經濟師李翔告訴國際商報記者,這是武漢市委充分考量武漢在產業基礎、交通支撐、國家戰略等方面優勢疊加后,立足新發展階段作出的重要判斷。李翔強調,“新沿海”不是簡單的交通概念,而是將武漢放入全新維度中衍生出的一個新階段的城市發展思路,即著力打造國內大循環重要節點和國內國際雙循環戰略連接的城市新發展格局。
從“九省通衢”大步邁向“九州通衢”,新時期賦予新機遇,大城武漢正聚勢謀遠、向“新”而生。
做強本地市場
過去,南來北往的渡口造就了“舊武漢”的繁榮與興盛;如今,借助中國的經濟地理中心這一獨特的區位優勢,人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的加速匯聚正推動著現代武漢向著高質量發展加速嬗變。
李翔表示,“十四五”期間,為進一步激發發展的內在活力,增強造血能力,積蓄增長動力,武漢商務發展將以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國家會展中心為目標,致力于將武漢建設成為內陸強大的重要樞紐城市。
通過完善消費供給新體系、集聚消費引領新品牌、培育壯大消費新經濟和營造國際消費新環境來加強消費引領,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
目前,將“活力樞紐、消費新城”當作新名片的武漢,在規劃培育九大國際消費新城、重點打造九大消費生態區的同時,在推進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和中國(湖北)自由貿易試驗區武漢片區建設,以及全力發展夜經濟、首店經濟和品牌經濟。李翔說:“武漢的目標不僅是要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還要力爭首批入圍。”
通過營造優質辦展環境、加強展會品牌建設、培育壯大會展市場主體、切實提升硬件設施水平聚力品牌建設,打造國家會展中心城市。
會展經濟是城市發展的助推器,也是推動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重要支撐。“十四五”期間,武漢將聚焦本市優勢產業和未來產業,做大做強健博會、機博會、光博會、食博會、武漢國際車展、華中國際車展、電博會、商業航天高峰論壇等現有重點展會,著力將會展產業裂變成萬億級“會展+”產業,推動區域經濟發展和產業升級。
重塑“大武漢輝煌”
貨到漢口活。明代后期以來,漢口迅速崛起為全國商業重鎮。近代開埠以來,大漢口更是一躍成為“駕乎津門,直逼滬上”的國內外各類商品貨物的集散地、大口岸,武漢也因此獲得“東方芝加哥”的美名。
但后來隨著全球貿易“大船”時代到來,萬噸巨輪無法進入長江,加之改革開放以來“兩個大局”戰略的實施,大武漢的貿易地位明顯衰落。
眼下,在新冠肺炎疫情加速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演進、中央順勢提出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外交部兩度面向全球專題推介湖北武漢的新背景下,位于中國經濟地理中心、區位交通優勢得天獨厚、戰勝疫情浴火重生英雄歸來的大武漢,被人們普遍寄望為“新發展格局下的新沿海”。
具體到商務工作,李翔表示,是以初步形成中部水、鐵、空立體門戶樞紐口岸格局為方向,致力于將武漢打造成為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戰略鏈接、中部地區的開放前沿,自此更加深入地嵌入國際供應鏈產業鏈分工之中。
一方面,加快“引進來”,構建資本產業集聚高地。李翔介紹,具體舉措既包括加大龍頭企業招商力度、加大總部經濟招商力度、加大招商引貿力度、健全完善外商投資制度、強化招商引資統籌力度、深化自貿試驗區改革創新等政策“軟環境”的創新完善,也包括進一步優化完善口岸功能、進一步提升綜保區發展動能等引資“硬環境”的打造。
另一方面,推動“走出去”,提升外經貿開放度。李翔表示,武漢始終將打造國際交往中心作為發展目標,而現階段要想實現這一目標,關鍵是要將“盤子”做大,即深度參與到國際分工以及“買全球、賣全球”的進程當中。對此,武漢商務發展在提出狠抓外貿穩中提質擴容、大力推動外貿業態創新、提升內外貿一體化發展水平和深化服務貿易試點示范等舉措基礎上,再三強調拓展多元化多層次國際市場的重要性,要求盡快利用“一帶一路”倡議等契機,將武漢更加深入地嵌入國際供應鏈、國際產業鏈的分工之中,“內外兼修”全面提升武漢經貿的開放程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