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多邊貿易體制繼續沿著貿易自由化和便利化的軌道向前行,而不是滑向貿易保護主義,是中國政府、企業和學界面臨的共同課題。5月14日,全球化智庫(CCG)在北京總部報告廳舉辦了“世貿組織的改革前景與中國角色”主題研討會,與會嘉賓就WTO改革及中國的角色發揮各抒己見。
三把“標尺”
在全球化出現退潮、保護主義不斷高漲的今天,“要警惕利用WTO改革推行貿易保護主義的傾向。”談及WTO改革,WTO前副總干事、商務部原副部長易小準提醒,在中國,“改革”往往與“開放”聯系在一起,但是在WTO的語境之下,任何對WTO規則的修改都是“改革”,并不一定意味著開放。
在多邊貿易體制建立的70多年里,WTO的改革方向總體是向貿易自由化和便利化推進的。中國有責任防止多邊貿易體制開全球化的倒車。面對WTO成員提出的名目繁多的各種改革倡議和議題,中國要仔細思索應該支持哪些、不支持哪些。
對此,易小準提出了三把“尺子”的衡量標準:一要看這些倡議引導的方向是貿易自由化、便利化,還是少數成員以此為借口提高貿易壁壘,實行貿易保護;二要看這些倡議是加強作為多邊貿易體制基石的最惠國待遇,還是會在WTO中引入更多的歧視性因素;三要衡量這些倡議是維護多邊貿易體制的權威、促進多邊主義合作,還是出于地緣政治的考慮搞小圈子,進一步削弱和分裂WTO,這也是當前多邊貿易體制面臨的最大危險。
中國方案
在WTO改革進程中,中國可以更多發揮建設性的作用。
易小準認為,中國推動的開放式諸邊談判就是實例。面對愈發廣泛的成員以及愈發復雜的各類議題,WTO決策機制中的一票否決制導致諸多議題陷入僵局。作為主要推動方,中國牽頭發起投資便利化的開放式諸邊談判,并在世貿組織收獲廣泛支持,為加強多邊貿易體制貢獻了中國方案。受此鼓舞,很多其他成員也相繼開啟了電子商務、服務貿易國內規制、小微企業等諸邊談判。這種開放式的諸邊談判模式也被廣泛認為是今后一段時間推進WTO談判的一項務實選擇。
“在世界經濟格局深刻調整、多邊貿易體制受到挑戰的當下,世貿組織更要在推動貿易自由化和建立新規則上積極作為。”商務部世貿司原司長洪曉東認為,在此背景下,今年12月份將在日內瓦舉行的世貿組織第12屆部長級會議的成功與否顯得尤為重要。會議成果將成為各方看待多邊貿易體制的試金石,也將是驗證WTO是否能夠繼續引領全球貿易自由化、便利化的試金石,關乎能否恢復各界對世貿組織的信心。
在洪曉東看來,世貿組織新任總干事和副總干事、美國貿易代表戴琦表態繼續參與多邊規則制定等,為第12屆部長級會議取得積極成果提供了一個較好的窗口期,中國應聯合各成員就漁業補貼談判、應對疫情重振世界經濟議題、農業議題等積極達成共識,向外界展示世貿組織的重要作用和相關性。
對于第12屆部長級會議的前景,CCG特邀高級研究員、中國國際貿易學會專家委員會副主任李永則認為,會議達成共識面臨不少挑戰:一是政治化扭曲了貿易自由化和經濟全球化的經濟學邏輯;二是單邊主義濫用安全威脅概念如得不到扭轉,會對世貿組織的有效性和權威性持續構成挑戰;三是要警惕碳排放議題被工具化。
“在WTO改革過程中,中國要發揮好多邊貿易體制維護者的角色。”CCG特邀高級研究員、中國社科院世經所國際政治經濟學研究室主任徐秀軍認為,中國要維護公正合理的多邊規則,并積極發揮WTO對中國制度型開放、對中國規則對接帶來的影響,在WTO規則下推動中國與高標準國際貿易規則的對接。同時,結合中國目前的發展階段,要重視高標準雙邊和區域自貿協定的作用,推進中國的制度型開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