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1年全國兩會上,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依靠創新推動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培育壯大新動能。促進科技創新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更好發揮創新驅動發展作用。
十四五規劃中同樣提到,加快數字化發展。發展數字經濟,推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
可以說這兩份“頂層設計”文件,在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對于人工智能乃至更廣泛的數字技術相關產業,具有極強的指導意見。同樣可以看出政府對于數字產業經濟發展重視程度,數字技術產業正迎來蓬勃發展新機遇、新窗口。
數字化轉型提速 與實體經濟發展關鍵在“融合”
近年來,全球經濟數字化發展趨勢愈加明顯,傳統產業加速向速數字化、智能化轉型。根據相關研究報告顯示,數字經濟增加值規模由2018年的30.2萬億美元擴張至2019年的31.8萬億美元,規模增長了1.6萬億美元,數字經濟規模持續擴大。
在去年疫情沖擊之下,數字經濟產業頂住壓力迎來快速增長。根據國家統計局披露數據顯示,2020年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增加值增速為16.9%,實現兩位數增長。在全年經濟由負轉正過程中,數字經濟產業貢獻功不可沒。
而研讀十四五規劃和政府工作報告相關內容,兩份文件內容中都提到一個關鍵詞“融合”,怎樣讓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相互融合?
北京市海淀區政協第十屆委員會委員、人工智能企業曠視總裁付英波從自身所處行業角度出發,對中國網財經表示,人工智能、物聯網與各產業的深度融合,一定是基于場景空間、以人為核心、軟件硬件相結合的網絡。
結合具體產業落地為例,付英波進一步詳細解釋到,例如在傳統紡織業中,紡織全流程未實現智能化,紡織全流程都需要依靠大量人工,效率有待提升,同時一般紡織企業倉庫有數萬卷存儲需求,傳統存儲系統占地面積大,成本高。
面對這些痛點,紡織業在智能化轉型中,可以通過引入智慧物流解決方案,顛覆傳統紡織行業的作業方式、工藝流程,實現數字化入庫、存儲、出庫的高效管理,全流程無人化,大幅提升倉儲物流系統智能化水平,提高生產效率,降低人工成本。
付英波認為,可以將物理空間劃分生活空間和生產空間,未來的物理世界實現完全數字化后將大大提升效率,更好地服務于人,釋放出人的價值。
人工智能三大著力點推動數字經濟高速發展
提到數字經濟,就不得不提到人工智能(AI)。如果說數字經濟是未來發展的重要方向,那么人工智能就是數字經濟的重要戰略抓手。曠視總裁付英波認為,人工智能可以從三個著力點推動數字經濟發展,通過技術帶來先進生產力。
第一,推動AI產業化,用AI夯實數字經濟的底座。人工智能與其他數字技術的交互交融,構建了新型基礎設施。人工智能具有很強的溢出帶動效應,能帶動其它技術領域的創新、生產變革和經濟增長。
第二,是促進產業AI化,推動AI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人工智能與實體產業要深度融合,不是簡單的物理疊加,而是深度融合的化學反應。兩者融合將帶來實體產業模式的變革和產業結構的升級。
第三,是加速AI治理,推動技術的可持續發展。一定要邊發展、邊治理。負責任的AI才是可持續發展的AI。可預期的、可被約束的、行為向善的AI治理機制需要盡早建立起來。
數字經濟發展仍存挑戰
任何事物的發展都不是一帆風順的,數字經濟作為一項新事物,在高速發展過程中勢必會遇到許多困難以及諸多挑戰。
例如,在智慧城市的建設、傳統企業的數字化轉型中,都需要部署實施大量的AI應用,這些應用的開發和運營離不開海量AI算力的支撐。但是目前AI算力成本高,企業開發AI需要在前期投入大量費用,城市主體和傳統企業部署AI應用也需要大量投入。這些客觀因素都影響了城市和企業推進數字化轉型的積極性。
面對這一行業痛點,曠視總裁付英波表示,曠視方面做了積極嘗試,例如打造了新一代 AI 生產力平臺,希望幫助企業快速高效地建立企業內的AI基礎設施,解決人工智能與產業融合過程中算力不足的問題。
此外,付英波還建議企業要搭建新型AI人才體系,數字經濟在各行業具體落地,對于相關實施人員自身素質要求極高。一家企業不光要具備AI技術研發人才,還需要積累擁有行業經驗的相關人才,要確保不同類型的人才相互融合、良性互動,從而實現技術到行業解決方案的快速落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