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8年談判,亞太地區的十五個國家15日簽署了《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全球最大的自貿區正式誕生。這將有力促進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為區域經濟和全球經濟的穩定增長作出貢獻。
新加坡《海峽時報》:協定將推動區域和全球經濟增長
文章指出,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有15個成員國,覆蓋了世界約三分之一的人口。該協定將在生效后20年內取消成員國之間90%的進口關稅,并改善區域內商品和服務的市場準入。在疫情期間,圍繞該協定的談判主要通過線上會議的方式進行,參會的各國部長在聯合聲明中表示,協定的簽署將增強成員國的商業信心,并顯示出對開放、包容、以規則為基礎的多邊貿易體系的支持。在疫情后的經濟復蘇階段,該協定會發揮重要作用,為區域經濟和全球經濟的穩定增長作出貢獻。
德國之聲:東南亞從“世界工廠”變為“世界市場”
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的締約國為亞太地區的十五個國家,資源豐富的印度尼西亞、柬埔寨、老撾、馬來西亞、緬甸和菲律賓,富裕的新加坡和泰國,以及經濟增長強勁的越南等國家都在其中。經濟學家指出,該協定為東南亞地區提供了一個機會,能夠幫助其從“世界工廠”轉變為“世界市場”。到2023年,東南亞與中國之間的貿易額增長預計將超過400億美元。
日本《日經亞洲評論》:中日韓貿易將從中受益
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是中國、日本和韓國之間的第一個自由貿易協定。中韓兩國分別是日本的最大貿易伙伴和第三大貿易伙伴,協定簽署后,預計91.5%的日本出口商品和98.6%的日本進口商品關稅將被取消。協定給中日貿易帶來的影響尤其重大,由于中國和日本此前沒有自由貿易協定,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簽署后,兩國之間的關稅水平將出現大幅度下降。日本出口到中國的86%的工業品的關稅有可能被取消,汽車零部件供應商等日本出口商將從中受益。
英國《金融時報》:推動亞洲經濟一體化
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的簽定,標志著亞太地區的經濟一體化前進了一大步,并將進一步削弱美國在該地區的影響力。經濟學家表示,該協定通過建立共同的原產地規則框架、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擴大服務貿易、減少投資壁壘等方式,擴大了貿易和投資自由化的范圍,使亞洲朝著類似于歐盟或北美那樣的一體化貿易區的方向邁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