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樂視后,新造車勢力和未來車空間力量仍在紛紛入坑。
1月29日早盤,樂視網復盤后跌停仍在繼續(xù)。2017年以來,蔚來汽車、威馬汽車、車和家、FMC、愛馳億維、零跑汽車的融資金額已累計超226億元。在技術和概念勢均力敵的情況下,新造車勢力正在經受著來自傳統(tǒng)汽車行業(yè)唯一的硬指標考核:量產能力。
偏偏這時又一家叫凌動智行的科技公司all in殺進智能汽車戰(zhàn)場。該公司不久前剛改過名字,前身叫網秦,是2011年在紐交所上市的境外移動互聯網第一股。該公司的口號是:我們不造車,我們要重新發(fā)明車。
說是發(fā)明,實際是對車做了一個高科技智能“大改造”。沒有副駕,上車后可以通過賬號登陸這輛車、或者這車主動識別乘客,乘客可以在車里多個位置的大屏看新聞、玩游戲、聽歌、看視頻、交友、辦公或購物。更未來,車里只有乘客,沒有司機。大概就是下圖這樣。

(圖片來源:凌動智行官網)
不難看出凌動智行的腦回路比較清奇。其他造車勢力拿著類似的概念圖,普遍把重點放在無人駕駛、全自動化上,但這個公司似乎有沒有司機都把重心放在乘客體驗上,即車內空間舒適度、車內時間利用率上。用凌動智行自己的話說就是,不是讓我怎么把車設計得更好、而是讓你怎么把車用得更好。凌動智行直言不是在做某幾個具體業(yè)務,而是想造一個可以移動的私人智能空間,由定制化的車和車腦硬件、車腦系統(tǒng)及應用程序軟件、車內乘客體驗服務三部分構成,三位一體的第三空間,即家和辦公室之外的另一個空間。
凌動智行判斷,對人的高品質出行服務,會超過自動駕駛、無人駕駛等技術指標,成為未來汽車時代乘客最關注的核心環(huán)節(jié)。
這讓SMTC止不住對標蘋果。蘋果是“手機空間+云+賬戶+用戶體驗+互聯網入口”模式,而凌動智行明顯是“車空間+云+賬戶+用戶體驗+移動智能汽車”的移動新入口模式。車就是空間,賬號或身份就是鑰匙,乘客進入這個空間不通過手機,依然可以繼續(xù)做在家、在公司上網才能做的事,數據都存在云上,離開車后能繼續(xù)同步和不間斷使用。
這樣的體驗必然要求凌動智行的車必須有一個強大的軟件和系統(tǒng)平臺做后盾。這個后盾應該就是凌動智行1月初發(fā)布的凌動車腦。據報道稱,凌動車載電腦致力于為汽車制造商的前瞻性變革搭建平臺,并持續(xù)提供互聯、安全、云服務和移動性保障,還會整合AI與區(qū)塊鏈應用及技術。

(圖片來源:凌動智行官網)
據該公司官方資料顯示,對內,車腦一方面負責控制攝像、GPS、雷達、麥克、5G、WiFi、V2V、V2X等感應和聯接,另一方面裝有音樂、視頻、游戲、社交、辦公、資訊、購物等車內智能空間服務軟件,對外,車腦提供出行服務需要的調度、計費、車輛管理的支持。底層架構上,車腦主打OS、計算能力、車輛控制,技術維度上,車腦擁有可靠執(zhí)行環(huán)境、硬件防火墻、OTA更新、可視化的操作系統(tǒng)、資源訪問控制和應用程序沙箱等指標。最后,該車腦平臺還可以開放支持Apple Carplay、Baidu Carlife和Android Auto等系統(tǒng),并通過其自身的Linux Root分區(qū)安全架構進行安全保障。

(圖片來源:凌動智行官網)
如此看來,車腦之于智能汽車,相當于發(fā)動機之于燃油車、CPU之于電腦。車內、外的體驗,全部靠該車腦驅動。
那么擁有這樣一個前裝車腦的智能車空間,通過什么樣的渠道接觸到用戶呢?凌動智行的答案是:出行服務。在凌動智行看來,中國城鎮(zhèn)化趨勢的加速發(fā)展讓出行需求和運力變得不平衡,網約車和共享汽車又在蓬勃發(fā)展,車輛智能化讓人們在車里的時間和注意力被釋放出來。來自2015年國家統(tǒng)計局羅蘭貝格專家訪談《中國一二三線城市消費者專車使用行為調研》通過計算顯示,車內智能空間服務將創(chuàng)建一個千億級的新市場。
將出行服務作為市場切入點,先通過出行服務帶來乘客和司機,乘客和司機用起來這些服務和功能,形成的數據集結到凌動車腦的云端,車腦通過算力處理這些數據后,一邊可以更懂用戶、改善服務,讓車空間更貼合用戶的口味,一邊還可以讓這些出行行為數據在智能交通、智慧城市方面產生二次價值。
事實上,在這個過程中,車在凌動智行眼中有兩個價值。一個是作為交通工具的運輸價值,而該運輸價值還兼具自動駕駛、自動化、EV、邏輯與地理位置、網約車、共享出行等關鍵詞。另一個是作為可移動的私人智能空間大的車內價值,即以客戶為中心的定制設計、計算能力、高速互聯網、AI及由第三方平臺帶來的互娛、社交、辦公、購物等體驗。相比而言,凌動智行更依賴于后者。
這似乎走的是一個產業(yè)鏈的深度定制模式。同時也開創(chuàng)出一個智能空間服務的生態(tài)系統(tǒng),即作為車腦硬件、汽車設計與汽車代工廠、零部件供應商的硬件平臺體系,作為車內空間與內容和服務提供商的服務平臺體系、以及作為連接乘客、司機、運力提供商、能源提供商的出行平臺體系。

(圖片來源:凌動智行官網)
到此為止,可以發(fā)現凌動智行的前身網秦公司因智能手機革新應運而生,凌動智行因智能汽車革新應運而生。而它的圖謀也十分明確:用車腦做技術切口,用出行做市場入口,通過占有一個空間,去占有一個時代。
但這讓凌動智行免不了面臨幾個方面的壓力。
第一個壓力來自新舊汽車產業(yè)結構下,凌動智行是否會被整個汽車生態(tài)鏈和用戶買單?在舊的產業(yè)結構下,主機廠占絕對優(yōu)勢,主機廠整合零部件后通過4S、車后市場賣給自購車用戶,通過被出租車、網約車租賃或購買供沒車用戶使用,上述所有用戶,在車內通過手機去使用網約車、導航、互娛等服務。而在新的產業(yè)結構下,品牌主機廠整合零部件和新技術賣給自購車用戶,而整車制造代工廠可以整合零部件和新技術后,直接賣給或租給凌動智行這樣的出行服務運營商后,直接面向沒有車的自由出行用戶,而用戶在車里的各種大屏上,可以直接使用凌動車腦提供的游戲、音視頻、社交、購物、辦公等軟件,通過賬戶或身份,即可進出車時自由切換。這里就有兩個問題,需要市場驗證,一個是OEM廠商是否愿意跨過主機廠,直接和零部件與新技術供應商直接搭橋?另一個是用戶上車后,是否會使用大屏上的應用?除了視覺、坐姿、頭暈等因素外,還有哪些是讓用戶會拋棄手機而用車內體驗的原因?
第二個壓力來自市場競爭格局。從出行運輸服務能力和車內智能空間服務能力這兩個維度來看,在目前市面上,整車廠提供的是一次性購買服務,租車、分時租賃、出租、網約車、專車提供的是運輸人的服務,而凌動智行定位的軟件、硬件、服務一體化的智能空間服務,通過出行去切用戶,在價格上是否比專車、網約車有優(yōu)勢?在車內的差異化體驗是否足夠明顯?這些都是考驗用戶選擇的細化運營指標。

(圖片來源:凌動智行官網)
第三個壓力來自資金壓力,即SMTC一開頭就說的來自傳統(tǒng)汽車行業(yè)唯一的硬指標考核——量產能力。一款車或者一個概念,說得再好,如果無法量產落地,就只是一個故事。凌動智行號稱該公司的出行服務將在今夏試運營。同時該公司的前身公司,在2017年底宣布完成了對其前業(yè)務——手游和直播——的資產分拆,收到合計約33.2億元人民幣對價款,含約15.5億元人民幣現金和17.7億元人民幣優(yōu)先擔保票據。小鵬汽車董事長何小鵬曾稱:“以前看別人做車覺得100億太夸張,現在自己跳進來才知道200億都不夠花。”那么,以凌動智行的“不造車、只發(fā)明車”來說,33億人民幣是否夠實現其出行服務5個月后落地的計劃?
第四個壓力是充電如何解決?智能汽車充電問題一直是困擾電動車出行服務商、共享汽車運營商的一個難題,也是加重成本負擔的運營細節(jié)。凌動智行在公開資料中并沒有提到,未來的出行服務運營中,到底是自建網絡還是用合作伙伴的充電體系?使用共享充電樁還是共享可充電位置部署電樁?
SMTC感覺凌動智行和改名前的路數有點不一樣:以前這家公司是做了很多,什么也不說,現在成了把所有都先說出來。說的這么清楚,不怕被抄襲么?高鴻新能源高級技術顧問郭先生分析說:汽車行業(yè)和互聯網不同,技術壁壘和時間門檻都比較高。這樣SMTC就能理解為什么有十幾年車腦積累的凌動智行,敢于在路演里公布很多策略細節(jié)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