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海南現代產業體系是實現高質量發展、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和自貿港建設新格局的重要支撐和關鍵所在。為了支持海南實現這一核心目標,在2020年6月1日正式公布的《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總體方案》(以下簡稱《方案》)當中,確定了海南采取“制度創新+優惠政策+法治規則”的獨特支持方式,以及在立法、海關、稅收、金融等屬于“中央事權”領域安排突破性制度創新的同時,在貿易、投資、跨境資金流動、人員進出、運輸往來等五大自由便利、數據跨境流動便捷,稅收和立法兩大基礎領域形成一種前所未有的集成性的制度創新,為逐步推進海南現代產業體系構建奠定堅實基礎。
然而,如何在經濟欠發達和產業基礎薄弱的地區構建高標準現代產業體系,既要放在改革開放前30年產業發展的基礎上,也要放到后30年自貿港建設戰略目標中,還要置于全球科技產業革命和國際分工體系調整的背景下,統籌考慮過去現在、近期遠期、國內國外、產業要素、整體局部的方方面面,在未來現實當中應于“拿什么東西到國際市場當中賣?”操作目標,在“省抓落實”頂層設計及其具體落地政策當中充分體現。
一、海南改革30年產業
海南主導產業是什么?這一命題在海南建省辦特區30年來一直處于探討過程中,如初期提出“工業為主導、工農貿旅并舉”,1993年提出“以旅游業為龍頭發展第三產業,以工業為主導發展第二產業,穩定發展農業第一產業”,1996年提出“新興工業、高效熱帶農業、熱帶海島旅游業”的“一省兩地”戰略,1997年提出“信息智能島”,2008年提出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2009年提出國際旅游島建設,2015年提出“十二個重點產業”及近兩年的“陸(以南繁育種)、海(深海科技)、空(航天科技)” 產業戰略。然而,探討歸探討,海南30年來真正實施的主導產業一直與房地產業及“資源依賴型”有關,海南房地產業也成為30年來“繞不開”的話題,從“泡沫”到“重整旗鼓”,再到“一業獨大”(多年占比50%以上),造成海南經濟對房地產業嚴重依賴的同時對海南未來發展是一“痛點”——區域經濟結構離以實體經濟為核心和以新技術支撐的現代化經濟體系越來越遠,有“海南離開地產就不能活了”的在地老百姓和基礎干部當中的一種說法。
比如,海南新一輪改革和壯士斷腕下決心“去房地產化”后,對現有產業和經濟體系負面沖擊較大,讓全省財政經濟發展短期面臨較大下行壓力。據公開數據:海南2019年1-9 月的房地產銷售面積、銷售額同比分別下降48.6%、44.6%,房地產業稅收同比下降20.2%,受此拖累傳統服務業稅收、個人消費服務業稅收、服務業稅收同比分別下降17.7%、18%、14.8%,其中房地產業稅收減收因素影響占比分別為86%、86.4%、81%。
海南房地產業對其他產業發展帶來的長期“負效應”或者阻礙至少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擠出效應。無論是當前的旅游業(包括在新離島免稅政策帶動下)或是“十三五”規劃的除房地產外的其他十一個重點產業,都不足以成為全省主導產業或支柱產業,難以擔起引領發展方向、凝聚和帶動其他產業融合發展的大任,。二是科技產業等人才被逼離開。事業因人才而興,人才因事業而聚。特別是近20年,海南實質放棄發展實體產業目標定位,相應的科技產業和實體產業等人才不斷外流,本地成長起來的專業人才因海南產業薄弱而不愿意返回,這一現狀成為海南自貿港未來發展最大制約和瓶頸。三是“歷史環境欠賬”。海南本應是生態環境的“優等生”, 然而,“開發”熱情屢屢突破生態保護界限,使生態環境有了“難以撫平的傷痕”,“房地產企業指到哪兒,政府規劃跟到哪兒,鼓了錢袋、毀了生態”第四輪中央環境保護督察組對海南經典歸納,同時,海南又是每年依靠中央轉移支付(前幾年大致6-7百億)過日子的省份,究竟是誰的錢袋鼓了呢?按照未來高質量要求,為配套多年已經開發且銷售房地產項目所需要的公共配套支出,其缺口究竟應該怎么補上,或許成為一種難于解決的“歷史環境欠賬”。
二、海南產業轉型困惑
海南“因改革開放而生,因改革開放而興”。海南雖擁有全國最好的生態環境,但海南又是區域發展不平衡,經濟發展水平不高(人均可支配收入與西部省份地區相當),“三農”問題突出(80%農村土地,60%農村人口,產業結構中農業占20%以上),以及產業結構以“資源依賴型”為主且實體產業薄弱等狀況的地區。也就是,海南改革32年來不斷探索發展方向,三起三落仍然沒有摘掉經濟欠發達地區“帽子”,如今卻成為被改革的對象。如何在經濟欠發達和產業基礎薄弱的海南建設自貿港,既沒有先例可循,又不能簡單照搬西方自由貿易港發展模式,只能夠在實踐中探索出符合海南自身發展路徑和方法。按照《方案》安排,轉型是2025年之前海南重要特征,其過程當中的制度變革和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基礎是重中之重內容,其中海南產業如何轉型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一直是困惑。
(一)知識有限性與認知偏差
海南是島嶼經濟體。國內有專門臺灣、港澳以及少數民族地區的團隊與機構,但島嶼經濟體理論體系的很多內容是缺失的,特別是如何根據海南特殊歷史文化和資源稟賦(如山水林田湖完整生態環境鏈),而采取與內陸省份及沿海地區差異化的有效管理以及發展模式等具體內容甚至是空白,這也決定了我們在整體上對于如何建設島嶼經濟體海南,在知識方面事實上是極其有限的,眾說紛紜的同時還容易讓我們在認知上產生偏差,至少包含以下內容:
一是“旅游業可以撐起海南高質量發展”。這其實是根據“可利用法則”或“首因效應”,如冬天一兩次短期的旅游或度假或幾天調研而做出的海南可能適合發展旅游業簡單判斷。實際上,在國內目前經濟發展階段,“又有錢又有時間”的人真的不多,更不用說是十年前了,當年提出的旅游業主導產業其實是為了房地產業而派生出來的行業。2018年底,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國際合作中心原主任曹文煉在公開場合都說了“當年研究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的政策不夠全面,強調片面發展旅游業是有誤區和錯誤的政策導向。”
二是“海南可以跨越工業階段發展服務業”。或許一些海南政策建議者受20世紀80年代初《第三次浪潮》片段思想影響,或“依據第一印象或第一信息支配而產生錨定效應”,而不是尋找去其他相關的信息就認為海南可以跨越工業階段。雖然服務業比占GDP可以代表一個區域現代化現代產業體系水平,然而,現代產業體系的現代元素產業構成(主要指第一、第二與第三產業)在不同經濟發展水平的國家是有比較大差異的。一般情況下,經濟發達國家現代服務業占其GDP70%左右,而發展中國家的現代產業體系主要指工業化進程比較健康產業構成,工業增加值占GDP50%左右、第三產業所占比重穩定上升狀態。
三是“海南是吃喝玩樂或休閑的地方”。這一認知偏差就像沉入海底的錨一樣把在海南一些人的思想固定而形成一種“自我矮化癥”,甚至認為海南開放就是“黃賭毒”也要開放,它既不符合海南建省建特區時強調的充當了全國改革開發的“試驗田”初衷,也符合中央對海南新一輪改革基本要求,回歸初心和承擔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以及發揚“敢闖敢試、敢為人先”等精神。
(二)現實基礎與發展目標
海南要建成高水平的自貿港,必須有雄厚產業與物質基礎,那么,海南目前的經濟總量在國內大致屬于怎么樣水平呢?以下新聞報道是比較形象的。
海南自貿港《方案》公布實施一個半月后的2020年7月15日有一則報道:“從省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獲悉,截至2020年6月末,海南銀行業存款、貸款分別達到10103.04億元、10064.82億元,歷史上首次實現存貸款雙雙突破萬億大關。據悉,從今年1月份開始,我省銀行的總資產、總負債結束了23個月下降趨勢,止跌回升。同時,存貸款增幅與全國平均水平逐步縮短。”另一則是2016年8月3日的溫州銀監分局有關溫州銀行業2016年上半年的統計數據報道:“溫州銀行業運行平穩,逐漸釋放出存貸款運行向好、投放信心逐步回升等諸多回暖信號。全市銀行業存款余額10270億元,,資產總額突破12000億元,達12631億元。”也就是,從資金流角度上看,海南目前的水平與2016年浙江溫州差不多。
另一項關注的內容是,海南首批1785頭澳大利亞進口活牛抵港以及49元1斤進口牛肉在當地媒體和老百姓當中成為熱議的話題,甚稱“零關稅進口商第一槍”之說。這一方面說明了,經濟欠發達地區的海南當地老百姓對于通過自貿港建設而改善生活質量迫切心態,海南產業布局仍然處于自貿港建設簡單的需求側階段。另一方面說明了,自2018年拉開新一輪改革開放大幕以來,海南在觀念上仍然未能走出1993年所強調的“以旅游業為龍頭超前發展第三產業”海南產業發展模式。
實際上,現代產業體系整體要義是,必須著眼于“創新引領、要素協同、鏈條完整、競爭力強”這幾個關鍵詞,同時體現為“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而中央12號文明確海南以發展旅游業、現代服務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及為相應的細分領域只是一種方向性的,海南在未來產業發展三大結構當中的基本定位,究竟是7:2:1比例格局還是3:3:4的比例格局安排,則主要是由海南政府在充分分析并論證自身資源條件和現實基礎以及把準現代產業體系基本內涵的條件下做出相應的選擇。
現代產業體系是以實體經濟為主體的產業體系,而代表著現代元素比較顯著的現代產業體系是科技創新在實體經濟發展中的貢獻份額不斷提高,這也意味著為減少走彎路,海南未來的戰略性主導產業選擇,一方面要避免經濟學上的“資源詛咒”而走具有技術含量的“補工業化”之路,另一方面海南必須對未來旅游業發展模式進行必要的重新評估(因為在全世界范圍內基本上找不到依靠旅游業“致富”的成功案例,因此,旅游業一般是作為區域輔助行業或扶貧手段而扶持或定位),并在提升傳統產業、推動工業智能化、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等方面盡早布局和發力。
實事求是地講,目前海南實施的“離島免稅政策”、“進口活牛”和“人才”等行動方案,與制度變革和構建現代產業體系這兩項“重頭戲”相距甚遠(雖然傳媒業不時有各種政策利好報道)。反言之,若海南以上兩項核心基礎沒有打牢固,那2025年海南封關之后,區域經濟增長核心競爭力很難彰顯優勢。
三、海南,“拿東西到國際市場當中賣?”
海南自貿港建設必須有雄厚物質基礎,而影響區域經濟增長的因素十分繁多,縱觀人類發展歷史和經典經濟理論(人類智慧結晶)均說明,自然條件、人口和勞動力、資金、科技進步、制度、區際貿易等是主要決定因素,其中,勞動力、資金、技術和制度是區域經濟增長中四個最基本的生產要素,這些要素既相互制約又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它們往往相互擬在一起,對區域經濟增長產生綜合的影響。
區域經濟的成長是一個漸進的過程。目前,海南經濟體量較小,人均收入未達到國內平均水平,這也意味著,對于經濟欠發達地區的海南同時存在著生產與消費的低水平的均衡狀態,而海南經濟要增長就必須打破這種均衡狀態。著名的非均衡增長理論核心觀點同時說明,經濟欠發達地區不具備全面增長的資本和其他資源,因此,向所有部門進行大規模投資和平衡增長是不可能的,投資只能有選擇地在若干部門或區域進行,其他部門或地區通過利用這種部門或區域的投資帶來的外部經濟而逐步得到發展。對于特定資源稟賦的海南而言,堅持非均衡突破與協調發展的顯得可行,即海南現代產業體系建設是一項長期的動態任務,堅持實體經濟是區域經濟的立身之本,必須從結構維度認識“3+1” 基本定位的主導產業結構,要通過某一時段某一范圍的局部非均衡突破,帶動和促進整體的協調發展。在產業結構轉換初期,在充分發揮市場主導作用的同時,還要考慮有效發揮政府在熱帶高效農業和房地產業轉型的引導作用。
海南經歷了三起三落的慘痛教訓,不管是“汽車倒賣”“房地產泡沫”還是“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初期房價大漲”,都始終繞不開三個字“賺快錢”,這點共識使得海南新一輪改革前期就啟動“房地產斷腕”相應制度安排,并在新一輪改革后實施全國最嚴的房地產調控措施。加上海南30年來體現出了資源型產業在地區產業結構中占有絕對的主導地位,它統治和支配著地區經濟的交展,這為海南自貿港產業轉型給出強烈信號。那么,海南產業究竟向哪個方向轉?鑒于對海南新一輪改革的基本定調是,以全面深化改革與建設現代經濟體系為基礎來促進對外開放,以及海南未來30年必須置于全球科技產業革命和國際分工體系的風向標和戰略定位。因此,在2025年之前和海南自貿港建設過渡時間內,一手抓制度集成創新打造一個良好的營商環境,另一手抓現代產業體系構建并確定一批影響海南未來發展的重點產業項目,圍繞產業轉型發展和重點項目的引進就能夠有的放矢,為自貿區建設夯實產業基礎,海南經濟才能發展的更快更好。
構建海南現代產業體系,一方面要將島嶼經濟體和區域經濟發展特定階段需要相結合,從體制機制、要素培育、企業主體和產業發展四個層面共同發力,形成特色鮮明、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優勢產業。另一方面要緊扣國際自貿港發展新趨勢,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構建相應的產業聚集地形成態勢并成為全球供應鏈樞紐。
鑒于海南是相對獨立的地理單元的島嶼經濟體,且偏離國際主航線和自身缺乏足夠的發展腹地,這就決定了海南在現代產業布局和“雙向開放”過程中,要把自身區域劣勢轉化為優勢。對于國內大市場而言,深刻認識在“引進來”方面,海南與國內沿海地區相互比較是屬于劣勢的,特別在區位和產業底子上很難有與其他兄弟省份競爭之資本。但在“走出去”方面,海南卻是面對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最前沿地區,還是國內離東南亞最近的沿海省份。進一步來說,在“引進來”方面,對于想在國內大市場進行產業布局的投資商,即便是海南稅收優惠條件也難對其構成吸引和投資布局。但對于想在亞洲(特別是東南亞)大市場進行產業布局的投資商,海南反而是具有一定的區位優勢。
因此,在構建海南現代產業體系打基礎階段,我們要轉變觀念,一方面避免“打開國門+優惠政策=萬國投資人就來會蜂擁而來”的舊有思維禁錮和開展低級、重復的“引進來”活動,另一方面圍繞著 “海南,拿東西到國際市場當中賣?”開放思維和操作目標,根據全球供應鏈的變化和發展趨勢優化產業結構并做相應的“走出去”產業鏈布局。
四、海南在“走出去”中“走開放的道路,跨出自己的小天地”
海南島嶼經濟體和“兩頭在外”(資源和市場都在外)特點,決定了海南產業發展路徑與內陸省份及沿海地區具有差異性。新型工業化是現代化經濟體系和現代產業體系核心,它包括低排放綠色工業化、發展先進制造業集群、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的融合、世界工廠轉向世界研發中心以及產業邁上全球價值鏈中高端等內容,它同時可以彌補海南資源型產業為主導的地區經濟增長能力不足。
海南在對外開放過程中,具備“走出去”區位優勢和區際商品貿易(包括商品及其他要素輸入和輸出)政策優勢(自貿港政策),但缺的是可以提升人力資本和技術進步的產業布局,它限制了海南區域要素投入的總體產出水平的同時弱化了區域經濟增長具有乘數作用。因此,海南現代產業體系構建過程中,要不斷優化產業結構和組織結構,圍繞著“走出去”過程中“有東西到國際市場當中賣”這一現實目標,從需求側向供給側改革轉變合理布局生產力,為自貿港發展不同階段打下堅實基礎。
海南新一輪改革工作是全新的、特殊的試驗任務,只能在實踐中探索符合中國國情、符合海南發展定位的改革辦法,而海南有東西在國際市場中賣才是實現經濟持續增長的唯一路徑,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則是解決拿東西到國際市場當中賣之根本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