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杭州的土地市場是一片激烈的戰場,即便土地新政頻出,外來房企也不惜高價拿地“豪賭明天”。
沒想到,僅過了半年左右的時間,這個“明天”還沒到來,個別開發商已經不得不選擇“斷臂”。
去年8月,杭州轉塘一宗宅地出讓,杭州世騰以18205元/平方米的樓面價,且包含40%的高自持比例奪得地塊。然而,記者了解到,近日該地塊正四處尋找下家。
無獨有偶,閑置了兩年的未來科技城南方水泥地塊,在去年年底轉賣,由華董以271%的高溢價高調接手。然而,上個月底,由于種種原因,該地塊再次出現在杭州產權交易平臺上,重新拍賣。
“如果調控的力度不放松,那么對于房企來講,資金的壓力正在加劇,賣地、賣項目股權的案例會逐漸增多。”中原地產首席分析師荊海燕表示。

曾是房企力搶的“肥肉”,如今一心想轉讓
2017年8月14日,轉塘地塊出讓的當天,是杭州土地市場的狂歡日。
這一天,主城區不僅一口氣出讓6宗涉宅地塊,而且出讓規則也發生重大調整,不再設置“超過50%溢價,必須現房銷售”的門檻。由于當時還未施行網上競價,上百人擠滿拍賣會場,頗為壯觀。
起拍樓面價10709元/平方米的轉塘單元宅地,是當天的“明星”地塊之一,報名爭奪的房企多達近30家。當時參拍的某房企人士還曾告訴記者:“大家都盯著呢,因為即便拍到上限價,還是較低的。畢竟之江轉塘板塊庫存少,市場緊俏,二手房普遍上了3萬元/平方米。”
帶著這股對杭州樓市前景無比樂觀的信心,最終這宗地塊由首次入杭的杭州世騰以封頂樓面價18205元/平方米加40%的高自持比例奪得,總價約14.5億元。
如果大家多一點謹慎和理性,也許結果會不一樣。但在當時,這一結果卻并未引起業內的注意。有人甚至這樣評價:“大家都在豪賭未來。”
但是,自持部分如何變現,對于眾多房企來說,至今都找不到答案。“即便有能力把自持部分做成金融資產包套現,最起碼也要打個七折。不過,當時大家的想法是拿了地再說,賭后市調控會松動。”某房企人士坦言。
如果撇去自持部分,那么這宗地塊的折算地價已達30338元/平方米。再加上財務成本、建安成本、精裝成本等,保本房價在4萬元/平方米以上。而周邊新房由于限價,至今備案價都還在3萬元/平方米上下。
近日,記者了解到,該地塊正在四處尋找下家接手,目前已找了十多家單位在談。不少當時積極參拍的房企,如今態度冷淡,幾乎都向記者表示:“興趣不大,自持比例太高,接不了。”
一位知情人士透露:“拿地時他們做過測算,結果根本無法盈利,只能賭后市限價放開。但現在樓市調控有多堅決,大家都看得清。”
據記者了解,杭州的土地款需在8個月內付清,而世騰至今未付清余款,每天產生的滯納金也將是一個越滾越大的“窟窿”。
拍下二手地塊又悔拍,房企損失數千萬元保證金
火熱的市場,容易激發人的想象力。去年流行在全國土地市場的一句金句是這樣的:“不能用現在的眼光來看待市場,開發商看的是未來。”
于是,去年不僅僅是一級土地市場熱度空前,“二手”地塊同樣吃香,本報記者就報道過《未來科技城寶地易手,折算樓面價2.7萬元/平方米》。
2017年11月29日,位于西溪濕地和淘寶城之間的一宗地塊在閑置兩年半后,南方水泥公開出售該地塊項目公司杭州振明置業100%股權,參拍房企超過30家,掛牌起始價8300萬元,最終的成交價達3.08億元,“生面孔”華董脫穎而出,溢價率271%。
須知這一掛牌成交價,還要加上標的公司約1.91億元的債務,實際土地總價為4.99億元,折合樓面價約27000元/平方米。而振明置業背后的南方水泥在2015年4月9日拿地時,當時的地價僅1.792億元,樓面價9750元/平方米。
頗具戲劇性的是,今年4月27日,這宗地塊又一次在產權交易平臺拍賣,賣家仍是南方水泥。而這一次的轉讓底價已從8300萬元,上漲至2億元,加上1.91億元的債務,實際起拍價為3.91億元,將于5月25日報名截止,最終開拍時間須看報名結果而定。
這意味著,華董或已悔拍。記者聯系不到華董相關人士,但從杭州多位開發商處了解到,“他們悔拍了,前期測算工作沒做好。二手地塊不比招拍掛,這塊地除了近5億總價,還有很高的土地增值稅,實際地價成本接近4.5萬元/平方米。”
而這宗容積率1.2的低密度宅地,并不是能快速開盤回籠資金的地塊。參考隔壁的泰禾杭州院子,同樣是低容積率,然而高總價產品去化緩慢。近日杭州院子批出的備案均價,其中4幢毛坯排屋約49830元/平方米,以及2幢毛坯別墅約65050元/平方米,但因為總價動輒上千萬元,意向客戶不足,無需搖號。
根據產權交易平臺的交易條件要求,如競買人出現違約情況,將承擔締約過失責任,轉讓方和產權交易機構可扣除競買人的保證金,而當時的保證金達2480萬元。
調控長期不松動,中小房企無奈“斷臂”
易居研究院總監嚴躍進分析:“這充分說明了,去年杭州土地市場在地價上存在一定泡沫。一旦房企資金鏈出現問題,就難以為繼,導致出現倉促轉讓的做法。”
事實上,杭州過去也出現過雅戈爾退地、雨潤、河北天成賣地等案例,但當時的情形是拿地后遭遇行情低谷,而現在卻不同。
去年的火熱市場中,對一部分激進房企來說,入杭是戰略,可以不計成本。但隨著調控的深入,限價或將長期不松動,而另一方面銀根縮緊,開發商的資金鏈也正愈加吃緊。
資料顯示,整個杭州范圍內已經成交的地塊中,32宗涉宅地塊的樓面價超過3萬元/平方米,其中有7宗土地的價格超過了4萬元/平方米。但這32宗高價地中只有6宗已經開盤入市。
另外,2017年至今,自持比例超過40%的涉宅地塊就已達10宗,而這些地塊至今毫無動靜。
眼看2018年已過去接近一半,很多中小房企的年度銷售目標甚至沒完成十分之一。
有業內人士分析:“前期拿地太貴,按照現在的限價賣則完全沒有利潤,那么就只好等待。現在的問題是,等待之后,價格若還是沒有放開,可是已付出了更多財務成本,如果再賣就會虧本。”
中原地產首席分析師荊海燕表示:“如果調控的力度不放松而時間又足夠長,那么對于房企來講,無疑是真正的考驗到來了。融資比較困難的會加快推盤,實力較強的還在等待更好的入市時機。”
嚴躍進認為:“其實還是要看企業自身能力。基于自身優勢做投資很關鍵,而不是一味追捧城市的概念,畢竟政策環境和市場周期存在很多不確定因素。”
也許類似杭州世騰、華董這樣“斷臂”的情形,接下去還將出現。用一位業內人士的話來說,“畢竟做生意,總是有賺有虧,先要活下去才可能活得好。”
(原題:《去年高價奪地,如今悄悄賣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