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月球25號”探測器。圖/社交媒體平臺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這兩天,“登月”話題突然熱鬧起來,俄羅斯、印度和美國,先后傳出相關消息,似乎就要上演一場“登月三國殺”。
先是俄羅斯國家航天集團公司(Roscosmos)宣布,其“月球25號”探測器目前已經失聯,初步推測該探測器進入了非預先規劃的軌道并撞上了月球表面。
該探測器于當地時間2023年8月11日被送入月球軌道,本有希望搶在印度的“月船3號”之前登陸月球南極地區,成為全球第一。這同時也是俄羅斯47年來首次執行登月任務。
與此同時,印度空間研究組織(ISRO)則宣布,該國“月船3號”著陸器將于北京時間8月23日20時34分左右著陸月球,屆時將對此次著陸過程進行直播。
“月船3號”發射于7月14日,歷經波折后于8月5日進入月球軌道,目前正在為最終的著陸做準備。如能成功,印度將成為繼美國、蘇聯和中國之后第四個在月球表面軟著陸的國家。
而稍早之前,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官員公開表示,如果關鍵系統研發進度跟不上,“阿耳忒彌斯3號”載人登月計劃最終可能不包括宇航員登陸月球這一環節,“最終執行一次(與計劃)不同的任務”。
2019年,美國政府就宣布了“阿耳忒彌斯”新登月計劃,目前已完成“阿耳忒彌斯1號”繞月飛行任務,計劃于2024年11月實施“阿耳忒彌斯2號”載人繞月飛行任務。
但被選定為實現“阿耳忒彌斯3號”載人登月計劃、搭載美國宇航員重返月球的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新一代重型運載火箭“星舟”研發進程已幾經延遲,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不得不為此表態。
俄羅斯“月球25號”失控、印度“月船3號”歷經坎坷,美國“阿耳忒彌斯3號”計劃也面臨延期,“冷戰”后最為熱鬧的“登月競賽2.0版”,先演了一場結果難料的“三國殺”。
印度“月船3號”探測器。圖/社交媒體平臺
首次著陸月球南極嘗試已失敗
蘇聯曾是全球首屈一指的宇航強國,世界上第一枚人造地球衛星、第一名宇航員都是蘇聯的杰作。
急于通過打贏“太空競賽”以證明自身制度優越性的美國,隨后由肯尼迪政府在1961年5月25日公開發出啟動登月計劃倡議,拉開了“冷戰”背景下“登月競賽1.0版”的帷幕。
蘇聯被稱作“月球計劃”的競爭方案實際上啟動更早,競爭早期也一度領先,但美國后來居上——1969年7月24日,美國“阿波羅11號”成功實現人類首次登月,而一再在關鍵時刻失誤的蘇聯“月球計劃”則最終黯然落幕。
時隔近半個世紀后,重啟的俄羅斯登月項目代號,由最初的“月-地”改為延續前蘇聯代號的“月球25號”,力圖在“登月競賽2.0版”中重新證明自己。一如俄羅斯太空計劃專家盧津在發射前所言,俄羅斯需要用“月球25號”的成功來證明,“即便沒有西方參與,我們一樣有能力做一些事情”。
“月球25號”預定于8月21日或22日著陸,從而使俄羅斯一躍成為世界上首個實現月球南極軟著陸的國家。然而,8月20日,俄羅斯國家航天公司證實,“月球25號”已經失控,“由于已在月表硬著陸而不復存在”。
有分析家認為,“月球25號”系在試圖切換入登月軌道的關鍵時刻出現故障,由于俄羅斯缺乏足夠的地月中繼通信信道無法補救而失控。更有專家預測,這一失敗可能影響俄羅斯繼續投資月球探索的熱情和力度,并拖累此后相關計劃。
印度的“月船3號”目前正在為最終著陸月球做準備。圖/社交媒體平臺
“登月競賽2.0版”陷入了僵局
相比“冷戰”時期的“登月競賽1.0版”,近年來突然熱鬧起來的“登月競賽2.0版”參與國家更多,更加注重經濟效應,也更加講究投資效率和回報,幾乎所有相關項目都瞄準了月球資源,以及月球作為航天活動中轉站的價值。
比如,俄羅斯的“月球25號”之所以選擇著陸南極,就是希望在太陽永遠照射不到的這片月球表面,找到便于利用的固態水。
美國的“阿爾忒彌斯計劃”采用了商業招標模式,日本和以色列甚至直接由商業公司啟動并大量利用國外現成技術,印度則試圖利用成熟技術實現“小馬拉大車”,從而降低成本并減小開發風險和難度。
然而,和“登月競賽1.0版”相比,“2.0版”似乎陷入了令人窒息的“硬著陸”模式。比如,在眼前這場“三國殺”中最為自信的印度,其登月計劃其實也一言難盡。
印度的“月船2號”,于2019年7月22日發射,在9月6日嘗試著陸月球南極的最后關頭“軟變硬”撞毀。
而已被ISRO官宣要直播的“月船3號”,在2023年7月14日發射升空后,就因繞地軌道低點過低而不得不頻繁調整姿態。如此提心吊膽一個多月時間,如今終于進入了繞月軌道,將于8月23日嘗試月面軟著陸。
但是,“月船3號”現在也只是終于走到了和“月船2號”的同樣高點,更由于此前頻繁調整姿態可能消耗燃料過多,加上軟著陸本身風險巨大,“月船3號”能否如愿仍難預言。
美國的“阿爾忒彌斯”計劃,是罕見的由特朗普高調提出卻被拜登同樣高調繼承的大型項目,也遭遇一再“跳票”的尷尬。“登月競賽2.0版”似乎已經陷入僵局。
美國佛羅里達州肯尼迪航天中心火箭發射資料圖。圖/新華社
“非科學因素”給登月計劃添亂
盡管不論美國政府、NASA或SpaceX都繼續高談闊論“登月競賽的勝利將再次驗證美國的強大”,甚至將“星艦”的爆炸稱之為“另一種成功”,但他們顯然并不希望重復這種版本的“成功”——就在8月15日,NASA發布簡報稱,“如果某些關鍵系統不能及時準備好”,NASA將不惜大幅縮減和推遲既定計劃。
此前,以色列和日本的登月努力也已經先后失敗——以色列的“創世紀”2019年2月21日由SpaceX發射,4月11日在著陸最后關頭失控墜毀;日本“白兔R1”于2022年12月11日同樣由SpaceX發射,2023年4月26日在擬定軟著陸前不到1分鐘失聯。
也因此,印度正在做最后努力的“月船3號”雖然磕磕絆絆,此刻儼然成了連續遭受“硬著陸”打擊的本輪“登月三國殺”里唯一的“軟希望”。而其背后原因,則更值得深思。
有分析家指出,同樣存在技術短板,與印度“粗糧細作”選擇花一個半月時間小心翼翼“步步為營”相比,47年未探月的俄羅斯卻搞了個10天“直達”方案,似乎刻意搶在印度“月船3號”之前著陸,未免操之過急。
美國航天科普愛好者們也表示,NASA的探月工程同樣充滿了“非科學干擾”。比如,表面上原封不動繼承了“特朗普方案”的拜登政府一年多來不斷放話,要在首次載人登月中安排一個史無前例的、由女性和有色人種組成的登月團隊,“而不是挑選兩個最合適的宇航員”。
尤其是白宮科技政策辦公室助理主任丹尼爾斯這樣的政府高級官員、NASA副局長梅爾羅伊這樣的專業管理要員,不斷放話要“保持月競賽優勢”,卻渾不顧美國在“2.0版”探月計劃實施方面實際已落在印度之后,也被認為是“政治因素干擾科學項目”的典型表現。
科學就是科學,在科學探索中,“非科學因素”只會添亂幫倒忙。這恐怕才是本輪“登月三國殺”所帶給我們最深刻的經驗教訓。
撰稿 / 陶短房(專欄作家)
編輯 / 何睿
校對 / 陳荻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