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首顆學生造遙感衛星“啟明星一號”又有新進展。
12月8日,極目新聞記者從武漢大學獲悉,“啟明星一號”學生團隊日前完成了衛星在軌相對及絕對輻射定標工作。專家表示,這相當于衛星在太空中完成了一次“視力矯正”。結果表明,“啟明星一號”工作狀態良好,其絕對輻射定標系數精度可媲美國際先進衛星水平,滿足定量化應用需求。
(資料圖片)
“啟明星一號”拍攝的地面定標場高光譜影像
遙感衛星能夠感知地球,首先要能看得清。“啟明星一號”搭載的主載荷“輕小型譜段連續可調高光譜成像儀”(CCTFS),相當于衛星的眼睛,又或是太空相機。據了解,出廠時狀態良好的衛星,受到發射過程中的震動,以及在軌運行后溫熱、空間環境等物理環境劇烈變化等因素影響,可能會使衛星傳感器響應狀態發生變化。為了讓衛星能夠看得清,拍得準,就需要對它定期進行在軌輻射定標。
怎樣進行這項工作?武漢大學遙感信息工程學院教授巫兆聰介紹,此次定標工作由武漢大學張斯卿、代志雄、李政燦、田思銘、李幸靜、譚文芳等同學組成的學生團隊開展,他們控制“啟明星一號”對位于法國、納米比亞、中國、美國的一組地面定標場,進行多次拍攝。然后將拍攝照片與獲取的地面定標場經太陽位置、大氣傳輸、傳感器光譜響應等修正后的真實反射率數據進行對比,發現其中的誤差,再針對性地校準“啟明星一號”相關參數。
學生團隊在研討輻射定標方案
“就像我們照相前,把照相機的焦距、光圈、快門數據調好。因為地面定標場的光學設備要比衛星載荷精密得多,所以我們以地面真實數據為校準標準。”巫兆聰說,原理聽上去簡單,實際做起來卻很復雜。因為衛星在太空中,要考慮大氣的影響、拍攝時衛星和太陽的位置、拍攝的時間等等因素的影響,并非簡單的換算。
最終,負責這項工作的學生團隊經過兩個多月的攻關,設計了CCTFS在軌絕對輻射定標方法,得到在軌絕對輻射定標系數精度在3%-5%的國際先進水平。巫兆聰說:“這項工作對于專業人員來說都算復雜的,學生能取得這樣的效果很不容易。”
“啟明星一號”4月拍攝的廣州
據了解,“啟明星一號”是以武漢大學學生為主體研發的一顆微納衛星,2022年2月27日成功發射入軌。自2022年3月1日首次開機成像以來,它已經獲取三百萬平方公里質量優良的影像。感興趣的網友和科研人員,可以在啟明星項目官網(https://qmx.whu.edu.cn/)查看“啟明星一號”獲取的影像及數據。
“啟明星一號”8月拍攝的武漢夜光影像
“啟明星一號”還是武漢大學開放式的太空教學實驗平臺。巫兆聰透露,目前學校已經利用這顆衛星開展了多項教學、科研活動。在完成在軌輻射定標工作后,將不斷推進“啟明星一號”在水體環境監測、城市規劃、城市經濟發展、光污染監測和自然資源調查等多個領域的應用,相關研究成果也將持續對外發布。
(圖片來源:啟明星項目官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