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新聞記者 劉丁維
咚咚鏘咚咚鏘,過新年鑼鼓響。2月1日,壬寅虎年初一,還未走進湖北咸寧市咸安區高橋鎮蘿卜小鎮,一陣陣喜慶鏗鏘的鑼鼓聲便傳入耳中,這里正在進行一場“大小鑼鼓”新春民俗表演活動。
鄉村大舞臺上,三名鼓手卯足了勁,敲擊磨盤大的紅漆大鼓,大鈸、鑼、手鼓跟隨著鼓點奏響,曲聲歡快、洪亮有力。臺下的廣場舞隊,彩帶飛舞,紅黃裝扮喜氣洋洋。
俗話說“鼓響,腳底癢”,前來看熱鬧、沾喜慶的人可不少。咸寧市民姜東林專程帶著妻兒來到這里,“我是土生土長的高橋人,離開家鄉工作多年,只有每年春節的時候才會回到這里。”姜東林說,他還記得小時候聽到鑼鼓一響,家家戶戶都會跑出去湊熱鬧,現在城市中再也找不到這種“土味新年”了。
蘿卜小鎮以蘿卜為名,這里的白水畈蘿卜甜脆、水分足,生吃可口,落鍋易熟,煲湯味美,一直有“白水畈蘿卜賽人參”的說法。但一度因長在深山,不懂營銷而滯銷。借著精準扶貧和鄉村振興的政策東風,高橋鎮從一顆蘿卜做起,以白水畈蘿卜為核心品牌,打造白水畈“我家菜園”蔬菜基地及旅游觀光體驗中心,發展綠色農業,田園綜合體每年帶動周邊村民務工8000人次,發放工資120萬元。先后引進鄂旅投公司、重慶盛通四海公司,打造集農旅、商旅、文旅、軍旅一體的新型特色蘿卜小鎮。
“從大年初二起,我們的酒店就陸續來游客了。”鄂旅投咸寧運營公司酒店管理部部長陳軍告訴極目新聞記者,很多來自武漢的和周邊地區的市民專程來這里尋訪鄉村“土年味”,為此我們也安排了整整6天的民俗表演活動。
蘿卜小鎮保留了鄂南鄉村的古樸,建筑以農家庭院為主,白墻黛瓦、飛檐翹角,斑駁磚墻、老式磨盤、水缸隨處可見,留存歲月痕跡的老物件,不僅鎖住記憶,也留住了鄉愁。
“現在生活過好了,不愁吃穿。過年的意義就是團圓,父母都健康,小孩都回家里來,一家人開開心心地吃年飯。”鼓手徐大姐告訴記者,等表演完,我就回家“開炸”。
“開炸”在咸寧過年的安排中,是年飯最重要的前戲。一家老小,點火熱油鍋,炸肉圓、蘿卜絲圓,年飯上的圓子,包裹著一家的喜悅,歸家的安心,寓意千家萬戶團圓和美。
伴隨著歡快的鑼鼓樂聲,身著盛裝的表演者個個精神抖擻,沿街群眾翹首觀看,有的拍手叫好,有的歡呼雀躍,有的用手機記錄……在“鬧”新春中盡享歡騰,也許下虎年的新期盼。
咚咚鏘咚咚鏘,過新年鑼鼓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