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新聞記者 陳倩
黃家湖,因周邊的大學城而聞名武漢。這里也是一片景色怡人的濕地公園。作為黃家湖周邊環境升級的親歷者,湖北省政協委員、武漢工商學院董事長彭秀春,今年在政協湖北省第十二屆委員會第五次會議上提出建議,打造黃家湖水生態科技文化博覽園區。
武漢“南大門”的濕地公園還有升級潛力
武漢工商學院就位于黃家湖之濱的大學城,彭秀春和眾多師生一起,見證了這里的種種變化。
彭秀春說,黃家湖區域扼守武漢城市“南大門”,毗鄰光谷和經開兩大國家級開發區,規劃總面積50平方公里。以黃家湖為核心,東至湯遜湖,西至青菱湖,三湖一體,其規模居全國前列。域內水生態、水資源、水工程、水產業要素齊備,具有弘揚水文化得天獨厚的地理區位、生態資源稟賦和科教人文優勢。黃家湖周邊分布著大學城、高端社區和工業園區,軍運會的召開,更讓這里的環境得到了進一步的升級。
彭秀春表示,黃家湖的水環境治理工作有很強的樣板意義,但作為濕地公園,這里還有進一步升級的潛力,湖北是“千湖之省”,水利建設戰略地位突出、成績顯著,相關水利工程和水務設施建設基礎扎實,而武漢市洪山區在黃家湖的治理上也進行了很多有益嘗試,尤其是污水處理系統的設計非常先進,在此基礎上打造高水平水生態科技文化博覽園區,能夠集中呈現湖北水利高質量發展的文化內涵。
公園建設和人才培養結合,打造水生態科技文化博覽園區
彭秀春說,水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水文化建設是文化強國戰略的重要內涵。武漢是英雄的城市,作為“百湖之城”,這里又是水城相依,城以湖興,湖因城名的杰出典范。打造高水平水生態科技文化博覽園區是應時應勢的點題之舉。
彭秀春建議,對黃家湖污水處理分散設施廠區的處理工藝進行可視化升級和改造,圍繞水利文化、湖泊文化、城市文化、大學文化等方向,結合人文、歷史、科技、園林、民俗等元素,與周邊高校科教資源及黃家湖濕地公園形成水文化系列互動景觀,提升其文化內涵和文化品位。
她還建議,統籌黃家湖域內院校單位、涉水企業場館和戶外場地資源,支持其申報建設面向公眾開放的省級水情教育基地、水保科教示范園平臺,開展水情教育,傳播普及與水相關的科學文化知識,也可以與域內高校院所、涉水企業開展協同合作,共同建設水文化研究基地和涉水人才培養。
黃家湖龍舟文化節現在已經成為武漢市的文化品牌之一,每當龍舟競渡時,甚至能吸引到來自馬來西亞等國家和地區的參賽選手。她建議,可以圍繞水文化主題,在現有濕地公園基礎上,建設智慧水務監測及科普設施、水科學步行廊道、龍舟文化設施、親水藝術園、親水廣場、水下森林(七彩濕地)、親湖棧道等環境友好型組團景觀功能設施,為水文化傳播及市民親水休閑文化提供戶外場所。
“到那時,我們的黃家湖不僅為武漢人所熟知,也能成為全國,甚至世界知名的水環境品牌。”彭秀春說。
黃家湖,因周邊的大學城而聞名武漢。這里也是一片景色怡人的濕地公園。作為黃家湖周邊環境升級的親歷者,湖北省政協委員、武漢工商學院董事長彭秀春,今年在政協湖北省第十二屆委員會第五次會議上提出建議,打造黃家湖水生態科技文化博覽園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