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近日,一條“貴州一6歲男童感染食腦蟲”的消息上了熱搜。原來貴州一家人去海南旅游回來之后,6歲的男孩開始出現發燒癥狀,十余日不見好轉,幾經轉院,最終被確診為“狒狒巴拉姆希阿米巴原蟲”,也被叫做“食腦蟲”。食腦蟲是什么?該怎么預防?
阿米巴原蟲的種類很多,是一類以細菌等微生物或有機顆粒為食的單細胞真核生物。阿米巴原蟲一般通過鼻腔黏膜或破損的皮膚進入人體,由于其具有“嗜神經性”,所以會從鼻腔順著嗅覺神經進入大腦,引起阿米巴性腦膜腦炎。這時人體免疫系統會奮起反抗,引發大腦腫脹。由于我們的頭骨非常堅硬,空間有限,導致我們腦子里的壓力就像一瓶經過暴曬已經非常鼓,但又不斷搖晃的可樂……所以,導致感染者死亡的并不是大腦被“吃空”,而是飆升的顱內壓力。“食腦蟲”只是一個通俗的比喻。
感染阿米巴原蟲的致死率高達98%,癥狀與細菌性腦膜炎非常相似,早期會出現頭痛、發熱、惡心嘔吐等癥狀,誤診率很高。感染者往往在出現癥狀后的1至18天內就會死亡。2018年12月,江蘇南昌大學附屬兒童醫院曾經收治過一名9歲9個月的女孩,與熱搜中的男孩感染了同種食腦蟲,雖然經過一系列搶救,仍不幸夭折。希望熱搜中的孩子能轉危為安。
在熱搜下方,有許多人留言說“不敢帶孩子去海邊了。”其實阿米巴原蟲在我們生活中分布非常廣泛,不止海洋,在湖泊、池塘、游泳池、溫泉、泥土中,都有可能發現阿米巴原蟲。2016年,43歲的何先生在深圳參加一個景點的“潑水節”活動后,不幸感染阿米巴原蟲去世。總之,阿米巴原蟲非常喜歡溫暖潮濕的環境,在25℃以上的溫水環境中比較活躍,42℃時繁殖力最為旺盛。
之所以感染阿米巴原蟲的事件在我們身邊還很少見,是因為免疫力正常的人幾乎不會感染阿米巴原蟲。當皮膚或黏膜有破損、人體比較勞累或患有免疫相關疾病(如HIV)時,人體被阿米巴原蟲感染的概率才會上升。這也是為什么許多人接觸同一水系,而只有個別人感染的原因。
美國疾控中心數據顯示,2009年至2018年,美國共有34例感染。2011年,中國臺灣省有一名男子因為泡溫泉被感染……從動輒上億的人口基數考慮,出現被阿米巴原蟲感染的事件,可以用罕見來形容。普通人大可不必因噎廢食,在炎炎夏日刻意避開戲水項目。如果實在擔心,可以考慮盡可能遠離不流動的水域,比如死水塘、未經消毒的水池等地方。如果要游泳,戴上鼻夾也會安全許多。
俗話說得好,“人生無常,大腸包小腸”,祝大家度過一個愉快的夏天。
擴展視頻:
點擊【閱讀原文】,“食品有意思”原創科普視頻免費下載(電腦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