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月 8 日 -9 日,36 氪 WAVES 新浪潮 2023 大會在北京金海湖國際會展中心順利舉辦。「WAVES」作為 36 氪全新推出的峰會 IP,靈感來自于世界電影史上知名的 " 法國新浪潮電影運動 "。我們想借此表達:年輕一代人不滿足于現狀、勇敢開拓和創造的精神。所以本次 WAVES 大會的 slogan 是:浪潮偏愛年輕人。
我們認為," 年輕 " 不止是一個年齡上的概念,而更是一種對活力、想象力的描述。某種程度上,36 氪就是一個伴隨著年輕一代創業者、或者說 " 創新精神 " 一起成長起來的公司。這也是我們一直引以為傲的一點:在多數媒體還在追逐大公司的時代,我們就將目光著眼那些名不見經傳的小公司、或 " 小人物 " 身上。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WAVES 新浪潮 2023 大會集聚創投、科技、人文、音樂多元場景,致力于打造出一場聚焦青年創始人和投資人的商業新勢力派對。
9 日下午,凱輝基金的合伙人趙晶以《雙碳之下的明日世界》為題發表了主旨演講。
凱輝基金 合伙人 趙晶各位朋友、投資人、創業者,大家好,我是凱輝基金的合伙人趙晶。多年以來,我一直在做新能源以及雙碳領域的投資,今天受邀做一個分享,主題為 " 雙碳之下明日世界 "。
雙碳是一個全球性的話題。我們如何解決?用什么方式?需要怎樣的抓手?這可能不是一代人的事情,也不僅僅是一國的事情,而是一個百年的全球難題。人類發展至今還沒有任何一個方式能夠解決全球性的、跨時間的、溫水煮青蛙的問題,我們當下面對的就是這個非常棘手的問題。
我先來介紹一下凱輝基金。我們是一個全球化的投資平臺,在中國、歐洲、美國以及非洲和拉美,都搭建了本地化團隊,同時,我們也是中法基金的市場化托管人。2018 年,凱輝基金便正式開始籌備旗下第二支人民幣產業基金,就是我目前在負責的智慧能源基金,主要鎖定在智慧能源、碳中和和清潔技術領域。
我自己是化學工程師出身,從 2010 年開始就在油氣行業工作,那時候并沒有所謂的 " 雙碳 " 概念。對我個人觸動很大的一件事是 2015 年 12 月 12 日通過的《巴黎協定》,全球近 200 個國家 / 地區參與。我當時覺得蹊蹺,為何這個協定受到如此多關注,卻還沒有在油氣行業產生明顯影響。后來我發現,對于雙碳這件事,許多人都是 " 事不關己高高掛起 " 的態度。
作為油氣工程師,我問自己的第一個問題是,我會不會在 20 年、30 年以后還做著同樣的事情?如果不是的話,未來在哪里?我們需要做什么改變?于是我就做了一個決定,要轉行到新能源領域。第二個問題是,新能源領域的核心是什么?它的市場在哪里,它的中心在哪里?我認為是在中國,所以決定回到國內。
從那個時候到今天,中國的雙碳領域從無到有、從熱到火。對此,我欣喜又感到些許擔憂。因為這個行業本身的積累和技術迭代速度非常慢,并且這個級別的變革一定是漸進的,而非大起大落。我們需要用很長的時間來規劃,以及深刻的認知和堅持篤定的態度去解決各種問題。
雙碳,也就是 " 碳達峰 " 和 " 碳中和 ",我們常常把兩個概念放在一起說,其實它們有完全不一樣的邏輯。碳達峰是碳排放到達一定峰值情況下的一種現象,我們不需要改變什么東西,GDP 增長放緩、工業能耗強度降低之后,自然而然就會發生。比如在歐美生產力發達的地區,二十年前就已經碳達峰。
反觀中國,碳排放強度高,我們的 GDP 還在增長階段,以自己本身的體量和歷史結構為出發點,我國提出了 2030 年碳達峰,2060 年碳中和的目標。《巴黎協定》的主旨是要求將全球變暖在 2050 年控制在不超過 2 ° C ,并盡量控制在 1.5 ° C 以內,為了達到這一目標全球排放量需要在 2030 年前減少 45%,到 2050 年實現凈零排放。
我們和全球目標的時間線不同步,這里存在 gap。首先,我們的碳達峰比歐美發達國家晚了 20 年到 30 年。而且,從碳達峰到碳中和的時間,我們相比傳統大工業國家短了一半。這意味著,我們需要更快更好、更迅速完善地推動行業的變化。
為什么我說碳中和不一樣?因為碳中和是替代的邏輯,我們需要新型的技術、企業、商業模式來替代現有的碳排放模式,我們還需要一個完善的跨時間、跨行業的利益再分配機制。本質上,現在我們在座各位都在排放碳,也不用花費什么,而在碳中和的世界里,碳的排放是要有定價的,怎么定?誰來付?用什么樣的機制?這是一個非常大的跨學科話題。
峰會現場回到今天的主題,碳中和明日世界,它究竟由什么構成?有什么屬性?
第一肯定是去碳化。第二,因為去碳,清潔能源必將替代傳統化石能源,而新能源將是分布式的,零碳的世界的能源結構也會是分布式、去中心化的。第三,我們需要更加高效的數字化手段,包括剛才提到的 AI 技術,來把這些分散的、去中心化的資產運維好,管理好,在保持穩定性的前提下做到可持續發展。最終,我們希望人人都可以有便宜的,并且綠色可持續的資源和能源,這就是它的普惠化。
完成這個愿景,我們需要什么?首先需要電、氫(包括氫的衍生物)和碳的三張網,以及連接這三張網里邊的核心資產和市場化的機制和政策,并且我們還需要一些二氧化碳捕集和負碳的技術,來把一些沒有辦法避免的碳排放來抵消。
碳中和并非一項技術,也不僅是一種轉型,而是商業模式和整體社會經濟的重塑,任何行業、企業、個人都必須制定可行的碳中和路線圖。在這場能源變革中,機遇頗多,投資新能源類資產將帶動許多技術和服務模式的創新。
打個比方,電動車就是一個典型案例,能源變革推動了汽車的電氣化、智能化和互聯網化,整個行業因此被重塑。從前,車是一個純粹的能源消耗體系,但是今天我們把車開出去,它的角色更像是一個智能終端、移動能源,未來甚至會變成和電網互動的一些關鍵儲能節點。這都是在碳中和商業模式改變的前提下發生的行業巨變。
那么碳中和為什么在中國如此重要?因為碳中和需要太多的變化,所有的變化都要有一個共同的前提,就是經濟有效。任何需要消費者來付出太多代價的碳中和,都沒有太大的機會。多年以來,中國能源行業,包括電池、光伏行業,非常 " 卷 ",對性價比有極致的追求,這正是我們的核心競爭力。
雖然很多從業者都覺得太卷太苦,但正是這些努力使得現在中國在全球光伏、電池整個供應鏈的市占率都達到了不可替代的地位,也給我們現在中國的能源、碳中和企業帶來了核心競爭力。
我們卷過了別人,但是需求端持續在產生新要求。現在客戶對于能源安全、能源自主提出更多需求,這么多供應鏈都在中國,你如何保證在國際環境日益復雜的當下去滿足客戶的各種需求?再比如說現在美國和歐洲都推出了推動當地碳中和轉型的補貼政策,這自然而然會帶來一些本地化的需求,中國企業怎么樣去面對此類政策?在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環境里,怎么用國際化的方法去融入市場?這給中國企業提出了更大的挑戰,簡單賣一個產品的老路恐怕是走不通的。碳中和轉型,目前進展究竟如何?今年 3 月,IPCC(Internation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出了最新評估報告 AR6,下圖清晰可見,最直觀的印象就是深色的柱子越來越大。
2015 年 AR5 發布,它作為《巴黎協定》的一個科學奠基,定了 1.5 ° C - 2 ° C 的目標。今天我們重新審視這份報告,會發現 1.5 ° C - 2 ° C 已經不夠了,我們需要做更多。
為什么?因為在過去 10 年里,我們在碳中和方面的投資還不夠,投資的速度和規模完全不足以應對減緩氣候變化本身的需求,很多氣候變化的后果是不可逆的,應對氣候變化的窗口正在快速關閉。應對氣候方面的投資需要增長 3-6 倍,當然我們需要大量投資新能源制造類企業,并且快速擴大規模,新技術的突破固然重要,現有技術的快速推廣才是當務之急,我們需要更廣泛地應用綠色技術。整個世界需要我們在 2030 年減排 50%,但是中國要在 2030 年才能碳達峰,這里存在深刻矛盾。
過去幾年,中國新能源制造發展很快,在場有許多投資人,大家應該都有體感,投光伏的、投儲能的、投電池、投充換電制造的非常多。下圖右側這張圖可以看出,我們在 2022 年幾乎占據了全球近 90% 的新能源類制造產能的投資,而這些產能的投資已經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其實已經超過了市場的需求。左邊這張圖可以看到,按照現在溫和轉型模型假設的投資需求的角度出發,每年我們大概需要 160 億 -370 億美元的新能源類產能投資,而 2022 年實際數據已經達到 790 億美元。這個產能甚至超過了 2023-2026 零碳轉型模型假設投資需求。
現在看來,我們對產能的投資已經足夠,缺的是對低碳類資產的投資,包括清潔能源發電終端、靈活類調度的儲能、終端脫碳技術等。而轉型的需求是在未來的 2023 年到 2030 年之間,平均需要每年 4.55 萬億美元的投資,而現在現實情況是 1.38 萬億美元,還差三倍。在未來 2031 年到 2040 年、2040 年到 2050 年的時間點,每年需要的投資會進一步加大,越往后投資的強度會越大。峰會圖片我們真正需要的是投資者把這一類資產去投下去,新能源類資產投資在回報上逐步打開,相信這類投資一定為成為接下來的主流,讓碳中和轉型真正發生。
其次,碳中和投資應該關注碳本身。我們建立了碳的體系,其中有碳排放、碳資產的核算和認證的機制。正因為碳看不見,摸不著,也沒有國界,在全球碳中和轉型這件事情上,要做到公平有效,這個機制必不可少。而中國現在缺失一個完整的碳體系,我們的碳市場還不成熟,并且還沒有和全球市場對接,這種缺失會造成我們在制造業端的短板,我們產品的碳足跡會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隨著碳中和轉型的進一步深化,我們也發現,現在我們在碳體系建立上有扎實的進展,全國碳市場的建立,加上今年可能的 CCER 重啟,給予市場積極信號。
最后,我想說新能源、碳中和類資產的投資,我們需要擴大 3 到 6 倍的力度。新能源類資產的投資會衍生出來很多新的技術創新和服務模式。這里做個簡單的類比,是 2010 年左右對移動互聯網的投資。移動互聯網類投資分了幾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技術的創新,帶來了第二階段新型基礎設施的快速發展,然后正是依托于新型基礎設施,數字化服務,谷歌、亞馬遜以及拼多多這類家喻戶曉的應用才會出現。而作為新能源碳中和類投資,我們現在是在技術創新的尾端,在新的基礎設施投資的起點,我們還需要大量地投資新的基礎設施,未來必定會衍生出新的商業模式、新的邏輯,新的各種能源服務類公司,以及各種和 AI 相結合的商業模式。
最后做個總結,我們都在一個大的周期里,碳中和這個周期是我們以前都沒有經歷過的,這也是關系到人類生存永續的轉型周期。這個大周期必將來未來行業的巨變,帶動成熟技術的發展,也會帶動非常多新興技術的涌現。而新能源行業本身也有自己的周期,光伏技術的迭代、新型電池技術的涌現等。對于降本增效不斷的追求是這個周期的特征。最小的周期是供應鏈,去年下半年有硅料的變化,今年上半年經歷了鋰電池碳酸鋰的變化,這都是這個行業的結構和技術決定的,而在每一個周期里邊,最關鍵的一點還是要堅定碳中和這條路不動搖。做正確的事情有時候是最簡單也是最難的。
碳中和的路任重道遠,我們需要最終回歸初心,問自己為什么要做這件事情?而我們怎么才能將這件事利益最大化?
謝謝。


